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湖南省汝城县委书记马文才:续写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 奋力谱写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篇章

0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也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近年来,汝城县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传承弘扬“半条被子”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

让内生动力充分迸发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关键靠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时强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汝城县牢记殷殷嘱托,立足政治高地、红色高地、生态高地、优秀传统文化高地,坚持每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到沙洲召开见面会,从沙洲出发,干出地标影响力;从项目起势,干出新质生产力;从干部做起,干出队伍执行力,把红色基因特别是军民鱼水深情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过程,千方百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群众智慧凝聚起来、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一是层层推动。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包乡联村、乡级领导包村联户、村级干部包户到人的工作机制,推动5470名干部同19564户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结对子、认亲戚,以“走找想促”“千名干部破百题”等活动为抓手,通过“日访夜谈”“屋场会”“板凳会”等面对面、点对点的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对群众“有需必应”换来党组织“一呼百应”。二是示范带动。以支部牵引,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全面落实片组邻“三长制”,探索“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撬动、持续靠产业支撑”的“六靠”模式,引导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的村庄自己管,实现花小钱办大事。三是改革促动。注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探索乡村领域“微改革”,形成沙洲村“1+5+N”治理、兴隆村“飞地”壮大集体经济等新模式新做法,龙潭桥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经验做法获全省推介,以工代赈、农事用火“疏堵结合”等经验在全国推介。


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

坚持防贫为底、增收为要

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汝城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防止返贫致贫任务重、压力大,必须保持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努力让老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幸福。2020年到2024年,全县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6719元,年均增长10.5%,实现“四个高于”(高于当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周边省份相邻县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是精准帮扶突出“准”和“实”。坚持“一户一画像”,创新构建“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数据比对”立体化预警网络,对重点对象逐一研判,确保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坚持“一户一套餐”,根据脱贫群众实际量身定制帮扶方案,运用大数据对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公益岗位、小额信贷等重点帮扶措施跟踪问效,确保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全县监测户户均落实帮扶措施4.3条,累计消除风险1348户3556人。二是产业发展突出“特”和“融”。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重要抓手,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科技服务、规模经营、能人带头,持续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小黄姜产业园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集散交易中心,汝城朝天椒摘下“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汝城白毛茶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湘南牛获评为国家地方特色品种。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产业链、融入利益链,发展订单农业16万亩,带动5.3万户农户户均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三是稳岗就业突出“拓”和“提”。着力拓展就业渠道,对外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全县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达2.79万人;对内开发公益性岗位4000余个,引导106家帮扶车间吸纳就业3000余人;创新临时性务工方式,将水渠、山塘、公路等短期务工项目承包给低收入群体,惠及591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全面实施“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该培训项目获评“全国终身教育学习品牌项目”,为农业转移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免费提供电商直播、无人机操作、挖机铲车等实用技能培训,年均培训1.25万人次,就业率达92.6%;依托县职业中专与中国中铁等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相关毕业生人均月收入超7000元,其中78%为困难家庭学生。

坚持内外兼修、塑形铸魂

让和美乡村可感可及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汝城县注重发挥独特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坚持用“绣花”功夫促进内涵式发展,持续推动乡村“面子”亮、“里子”实,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一是“五步”模式扮靓乡村颜值。按照“规划、保护、拆除、整治、提升”步骤,全面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出台湘南特色农村建房风貌标准图集,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机制,切实规范农村建房管理,不搞“大拆大建”,多做“微改造”“精提升”,着力破解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质的瓶颈问题,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惠民实事提升乡村品质。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持续优化便民服务、办好民生实事,将为民初心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民举措。深入实施环境整治、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累计新(改)建农村户厕11.8万个,污水处理厂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强村服务中心,实行马上办、指导办、预约办、上门办服务,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成90%以上的事。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强基”计划,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医分级管理试点,出台定额补助、鼓励提升学历和执业等级政策,打造留得住、能管用的村医队伍。三是文化浸润促进乡风文明。坚持以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对千年古县深厚文化底蕴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把红色旧址、古祠堂、濂溪书院、现代企业等打造成思想教育重要场所,创新开展大学新生、入伍新兵、新提拔人员、新进国家工作人员、新入党积极分子等“五新”人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育。持续推动思政课进村组、进社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社会人”讲“社会事”、“行业人”讲“行业事”,带动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切实强化乡村凝聚力、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一体推进、共同富裕

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汝城县坚持走联动发展、均衡发展、健康发展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坚决不搞盆景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一是注重区域统筹。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片区组团发展,选择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配套相通、有发展潜力的多个村庄,推动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建设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等3个片区,环沙洲“十村一社区”农民人均收入从2020年的1.42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万元,村集体经济从平均11.5万元增长到34.9万元。二是注重因村施策。出台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21条措施,争取中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3400万元,立足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需求差异,精准强化财税金融扶持、资源要素支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成立强村公司、共富工坊,通过以奖代投、项目资助、“三资”入股等方式扩源增收,全县217个行政村中有5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三是注重融合联动。把红色文化、蓝色温泉、古色历史、绿色生态、有色金属“五色”资源融入乡村建设,实施“千年古县—千年理学”双向溯源、理学古镇提质等项目,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古祠堂群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发,建成文市瑶乡、塔林瑶寨、“出路在哪里”红色文化体验馆等景点以及相关业态,串珠成链带旺乡村旅游人气,把乡村“颜值”转变为经济价值。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委书记)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1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乡村振兴 incentive-icons
中国乡村振兴
由《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负责运营
12548文章数 159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