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一大早,徐州睢宁官山镇就传来了让人揪心的消息——前一天下午还在村里玩耍的3个孩子,没了。
有人在附近的河里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其中两个是一对姐弟,姐姐上四年级,弟弟刚上一年级,另一个是邻居家的小女孩。
![]()
这场让两个家庭破碎的悲剧,始于前一天中午的一碗午饭。10 岁的姐姐(还差一个月满 11 岁)、7 岁的弟弟,还有邻居家 11 岁的眼镜女孩,三个背着书包刚放学的孩子,吃完午饭就约着出门玩耍。没人想到,他们会一路跑到村南的潼河边,更没人预料到,这竟是永别。
“下午两点多的监控里,能听见孩子喊救命,水里的影子乱晃,可摄像头对着河心,岸边的台阶全挡住了。” 孩子的亲属王女士蹲在监控杆下,手机里循环播放着那段模糊的录像。镜头里只能看到浑浊的河水泛起细碎的浪花,隐约的呼救声被风吹得断断续续,等村民循着动静赶过来时,水面早已恢复了平静。
![]()
潼河岸边的泥土还留着孩子们的脚印,几步之外立着块半人高的警示牌。红漆剥落得只剩斑驳痕迹,“水深危险” 四个字被雨水泡得发虚,用手一推,水泥底座还会轻轻晃动。“立这儿快一年了,字都看不清,孩子跑闹着哪会注意?” 彭女士摸着冰冷的牌子,眼泪砸在裂缝里。
这条发源于安徽灵璧县、在睢宁境内绵延 21.5 公里的跨省河道,本该有明确的管护责任人。可当记者追问 “河长制落实到谁头上” 时,得到的却是一串模糊的回应:官山镇政府说 “正在核实”,派出所民警讲 “走程序,问宣传部门”,县水务局更含糊,“去年开工的治理项目,不知道包不包括这段”。
更让人揪心的是秋冬季节的河水暗藏的杀机。虽然不是盛夏汛期,但此时的河流正处在 “流凌期” 的边缘 —— 气温骤降让水体凝结成细碎冰凌,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水流速度比夏天快了近一倍,且水下暗礁和淤泥被冰凌撞击后更易松动。黑龙江海事局刚发布的安全提示里就提到,这个季节的水域 “承重力极不稳定,哪怕成年人失足也难站稳”。
村民李大叔跺了跺岸边的硬土:“这河坡陡得很,去年我钓鱼时差点滑下去,水深起码两米多,底下全是水草,一旦被缠上根本扑腾不开。” 可就是这样危险的地方,除了那块失效的警示牌,再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
三个孩子的遗体被打捞上岸后,法医穿着白大褂在河边勘验的照片,迅速刷爆了本地论坛。网友的争论分成了两派,评论区很快被 “谁该负责” 的讨论填满。
“出了事先找别人的错,家长就没责任吗?” 有网友言辞犀利地反驳,“周末孩子没人看管,学校天天在群里发防溺水通知,当家长的怎么不上心?” 这条评论底下,很快聚集了上千个赞。不少人晒出自己的育儿日常:“住河边的娃,我每天放学都要盯着,出门必须说清去哪、跟谁、啥时候回。”
但也有人替家属鸣不平:“警示牌形同虚设,监控装了跟没装一样,真出了事找不着负责人,这能全怪家长?” 更有人翻出去年徐州丰县的类似悲剧 —— 几个孩子模仿短视频晃船,最后 1 人溺亡,“每次出事都只骂家长,那些该到位的防护措施,为啥总等悲剧发生才想起补?”
其实这场争论的核心,早被一位村民说透了:“岸陡水急是真的,家长没看住也是真的。警示牌能重新刷漆,监控能调角度,可要是孩子心里没绷紧‘危险’这根弦,再完善的防护也能找出漏洞。”
![]()
很多人以为溺水者会大声呼救,其实真正的溺水往往很安静:头和嘴在水下、双腿僵硬、像在 “爬梯子” 一样挣扎。张老师强调,必须让孩子记住 “叫叫伸抛” 四步法:先喊大人帮忙,再拨 110 或水上遇险报警电话 ,有竹竿就伸过去,有漂浮物就抛过去,绝对不能自己下水。
这事儿也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秋冬河边看着平静,底下藏着多少危险谁也不知道,一定要看好自家孩子,别让一时大意,变成一辈子的后悔。
看着彭女士哭到直不起腰的样子,真的太难受了。你觉得该怎么让孩子真正记住"别去河边玩"?评论区说说你的办法,说不定能帮到更多家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