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灯火映家国
刘翅翔
当国庆的欢歌邂逅中秋的明月,蓬安相如故城的青砖黛瓦,便被灯笼点亮。我踩着青石板,在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里,读懂了“家国同圆”这四个字最温暖的模样。
作为土生土长的蓬安人,我对这片因司马相如而得名的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双节期间,满城红灯笼点亮了故城,青石板路上光影交错,仿佛将时光拉回那个文采斐然的大汉时代。一场关于家、关于国、关于团圆的文化之旅,在这古朴的氛围中徐徐展开。
![]()
南门广场上,鼓乐声沉稳有力,身着汉服的演员们执鼓而击,将汉代礼仪的庄重典雅展现得淋漓尽致。汉赋吟诵声裹挟着初秋的微凉,让人深深沉浸其中,恍惚间竟与千年前的文人墨客隔空对话。
移步武庙,《汉赋风云会》正演到酣处。演员化身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汉赋的华美辞藻在烛火下流转。席间有观众答对了互动题目,风里都仿佛带着汉代文人的风雅。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文字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
![]()
不远处的玉环书院,科举考试场景还原得惟妙惟肖。“蓬州知州”端坐案前,学子们凝神思索。状元榜张挂之时,欢呼声传遍书院飞檐,让人仿佛也感受到了古代读书人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与荣耀。
中央水景旁的朱红绣楼临波而立,《绣球招婿》的表演引得游人驻足。绣楼上的“卓王孙”笑捋长须,看着女儿将绣球抛出,那绣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粉红弧线,恰好落在了一位小伙子手里。他被众人簇拥着穿上大红喜服,在礼乐声中完成拜堂仪式,笑容灿烂如秋日阳光。这极具汉代民俗特色的表演,传递出团圆美满的美好寓意。
暮色四合,钟声响起,5D光影秀瞬间铺满整座故城。文明门上,“大汉泱泱”的金戈铁马在城墙上游走,气势磅礴;琴台之上,凤凰虚影掠过水面,脚下的青石板都似在微微震颤。游客们纷纷发出惊叹,为这震撼的视觉效果所折服。光影变幻间,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眼前流淌。
光影秀的余韵未散,城隍庙方向传来喝彩声。变脸吐火表演开始了。赤红的火舌在夜色里窜向夜空,热浪扑面而来,与城墙光影的宏大场面相得益彰。作为蓬安人,我看过不少变脸表演,但在这样的历史氛围里观看,还是第一次。当赤红的火舌舔舐着古老的城墙,我忽然感觉,这变幻的脸谱里,藏着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我们这片土地千年的故事。
![]()
走得累了,便走进汉风集市,耳边立刻被猜谜的争执声和象棋盘上楚河汉界间的清脆落子声填满。几个孩童围在“投壶”的摊位前跃跃欲试,又有老者在一旁悉心指导,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市井。摊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连心里都跟着泛起了怀古的幽思。
县衙的烛火依旧亮着。《我在相如当县令》的互动表演正演到高潮,几个游客换上官服,跟着“师爷”学断案。烛火摇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墙壁上,竟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幻。惊堂木一拍,清脆的声响让大堂瞬间安静,看着他们一本正经用带着川音的普通话审案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夜深了,我倚着文明门的城墙回望,整座故城都沉浸在温暖的灯影里。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复刻,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是这个长假里最动人的风景。在这里,人们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既在触摸历史,也在书写当下。
5D光影在城墙铺展的大汉风华,与巷陌间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酿成了一坛名为“团圆”的美酒。酒里,有国庆的家国豪情,亦有中秋的小家温馨,还有相如故城千年文脉的醇厚底蕴。
我忽然明白,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我们置身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时,内心油然而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原来最动人的,从来不是亭台楼阁的完美复刻,而是当千年文化真正“活”了过来,我们都成了故事里的人。
故城的灯火,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此刻的欢歌。
在这里,我们都是故事的续写者,而这份家国同圆的温暖,也终将在岁月中永久传唱。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翅翔(四川蓬安人,中共党员。热爱文学,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