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典籍里的中国科技 | 归来,她一举改写中国棉纺史!

0
分享至

【典籍里的中国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今开设【典籍里的中国科技】栏目,旨在从简牍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与创新基因,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

本期,请与中国科协之声一道从《南村辍耕录》出发,追溯黄道婆的故事。

技术革新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女性“拼搏于科技创新和数字转型最前沿,书写着昂扬奋进的巾帼华章。”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每一位妇女都是主角!”

这种巾帼力量与主角精神,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今天,我们一同认识古代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感受跨越数百年的女性力量。



中国人民邮政1980年发行的黄道婆纪念邮票

中国元代典籍《南村辍耕录》里记录了黄道婆将海南黎族的纺织技术带回故乡并进行改革,最终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故事。

闽、广多种木绵,纺绩为布,名曰“吉贝”。

文章开头就勾勒出福建、广东两地多种植棉花,人们将棉花纺成线,再织成布的景象。

作为古代引进的重要纤维作物,魏晋时期,棉花已在我国边疆地区开始种植,宋元时期,已向长江和黄河流域发展。

但由于先进棉纺织技术的缺乏,制约了棉纺织品的生产规模。对此《南村辍耕录》中亦有记载:

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讲的是在一个叫乌泥泾的地方,因为土地贫瘠,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百姓们通过种棉花来维持生计。但受困于没有“踏车、椎弓”等制作棉布的工具,只能用手把棉籽剥出来,用“线弦竹弧”拨弹棉花。



可见原来制作工艺非常原始,百姓也很辛苦。

这时候拯民于水火的天使出现了。书中记载:

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讲的是元朝初年,黄道婆从海南岛的崖州回到家乡乌泥泾(注:今上海徐汇区)。她教授大家制作捍、弹、纺、织等工具的方法,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布技巧。大家运用这些技术方法,不仅提升了纺织效率,织出来的物品上的图案也变得栩栩如生。随后,大家竞相织布并将织物卖到他处,家家户户亦因此富裕起来。



捍(轧棉机)、弹(弹棉弓、椎弓)、纺(纺车)、织(织机)是从加工棉花到织布的工具

黄道婆凭借其聪明才智,改进了捍(擀)棉籽技术,创制了用于弹棉花、纺纱、织布等工序的纺织工具。她还创新了色织棉布和提花棉织物,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家乡人民,使中国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



黄道婆三绽纺车,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藏

由此创制的“乌泥泾被”名扬天下,推动长三角地区纺织业实现了从落后到先进的质的飞跃,松江府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今天,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也已落户长三角,正围绕高端纤维材料及纺织品等方向开展科技攻关——这份扎根于此的纺织匠心与智慧,既在传承中照进现实,更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持续通向广阔的未来。

黄道婆以女性之身,成为纺织技术革新的核心,赢得了超越性别的尊重。她融合少数民族纺织技艺与江南手工业,展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善学创新的伟大精神。她的智慧与魄力,跨越时代,依然为当代女性的成长与科技自强之路,照亮着方向。



责  编:张慧凯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李 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协之声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3757文章数 44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