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里能清楚听见有人说“她胸大”,王家卫接“我一定要搞她”,秦雯顺嘴来一句“我也可以装上两个胸,就不用写剧本了”,紧接着又听见“那我一定收了你”
从一桩署名纠纷拉开,事情迅速滚成风暴
起点是《繁花》前编剧古二,也叫程骏年,自称患罕见病肯尼迪氏症,长期为剧集写出关键段落,稿费却只按月领几千,还被要求承担生活杂务
![]()
白玉兰最佳编剧落到了秦雯名下,《繁花》剧组发布过一则模糊声明,古二的公众号随之被封
2025年9月22日,他释出一段谈剧本的录音,点名王家卫、秦雯评点陈道明“掉书袋”;
到了10月31日,他又在新开账号连发7段、总时长超一小时的录音,内容不仅为自己的创作贡献作证,也牵涉唐嫣、刘诗诗、游本昌等人的谈资
之后这些视频被他本人屏蔽,截至11月3日,王家卫和秦雯方面对第二次录音曝光尚无明确回应,古二维权也没实质推进
法律风险同样浮出水面,公开他人私人对话录音,可能触及民法典中隐私权相关条款,秦雯早前还表态将以“诽谤罪”追责
这不是八卦,是边界与权力的问题
录音里,关于金靖的讨论最让人刺耳
![]()
她因天然的喜感拿到了重要角色,后来戏份却被删得很干净,留下的是背后对身体的品头论足
有人还能把粗俗的玩笑当默契接力,这种轻浮,是对人的消解,而不是对创作的负责
另一边,礼貌也被倒着读
唐嫣在金熊猫奖台上称王家卫为“大家长”,录音里却有人说她“很装”,并设计所谓“老师到场暖场”的对照
刘诗诗与倪妮在《流金岁月》因台词归属惹争论,录音显示是“许老师”把台词写错角色,被指为秦雯的枪手;
刘诗诗就此沟通,结果遭回怼
在戏里认真,在戏外被轻慢,谁来为这份撕扯负责
![]()
陈道明也躺枪
前一轮录音里是“很装”,这一轮更上了“阴阳同体”的判词,只因他对不满意的台词会修改
连同行张一白电影过亿,也被拿网大数据冷嘲热讽;
对年纪大的游本昌,评价落在“不是省油的灯”,理由居然是老人爱发朋友圈
背后话说得痛快,正面尊重却省了,话语权就这样变成了审判权
过去,王家卫是许多人心里的标杆
《花样年华》里旗袍回眸,《一代宗师》里拳脚如诗,他的名字曾经近乎质量保证
![]()
拍戏慢,被解读为匠心
拍《2046》用了五年,《繁花》筹备十年,演员戏称“进他的组像上大学”
可当录音落地,光环像是裂了
慢不是问题,问题是慢的代价由谁出
坊间流传梁朝伟一碗面吃了二十七碗,刘嘉玲擦地反复二十七遍,张曼玉在《2046》拍了上百个镜头最终只留了极少,木村拓哉听到的指令是“你在等人”,宋慧乔在《一代宗师》里困在片场多年没有完整剧本,日常靠羽毛球消磨时间,还有传闻提到离组受限的种种
具体细节各有版本,但有一点清楚:当创作流程不透明,演员就容易从合作者变成耗材
把镜头从个人移开,行业的问题更扎眼
![]()
近年的行业观察普遍指出,基层编剧承担大量写作,却难以取得匹配的署名与酬劳,知名编剧占住位置和话语权,年轻人维权成本高,谈署名如同拆雷
核心症结不在某个天才的“习惯”,而在署名和劳动的制度缺口
与此同时,把私人对话扔到公共审判场,会造成新的混乱,一边是隐私边界被撕破,一边是语境被抽离后的误读,这两头都在消耗信任
监管并非缺席
2025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公安部、文化部等六部门整治娱乐圈乱象,永久关闭“卓伟粉丝后援会”“全明星通讯社”等账号,剑指炒作隐私、黑色利益链条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有底线”
这句话放到今天的舆论场,仍然应当被反复念出
![]()
既不能让流量审判替代程序正义,也不能让权力轻易碾过普通从业者
问题来了,年轻创作者的署名与收益怎么被真正保护起来?
这是眼下最现实的一题
剧组内部是否该设立清晰的版本管理与贡献记录,签订可追踪、可仲裁的署名条款,遇到争议能有第三方介入,而不是靠朋友圈与饭局消化
另一题是,私人场域的粗俗言论该如何被评价,它该不该承担公共后果
公共人物并非没有私密空间,但当话到达贬损与性别歧视的边界,职业伦理就该亮线
有必要放在全球坐标里看
![]()
好莱坞的韦恩斯坦案是极端样本,权力挟持资源,系统性地侵害女性,最终被判刑23年,也催生了#MeToo的集体觉醒
把今天的录音门直接等同于性犯罪并不准确,但它提醒人们权力如何在看不见的角落扩张,如何通过语言先行进行“测试”
港姐选美的口碑坠落,也是因为规则模糊与灰色运作长期侵蚀信任,曾经的“符号”被绯闻、潜规则和速成逻辑吞噬,最终只能让位于更透明的舞台
在热闹的“声讨”和“洗白”之外,创作的土壤需要具体的修补
可以做的事其实并不玄妙:平台与制片方把署名规则前置,明晰分工,定期归档版本;
剧组建立基本的反骚扰培训与沟通规范,管住嘴也管住流程;
行业协会推出争议快速处理机制,给弱势从业者一个低成本的渠道;
![]()
媒体和公众保持关注,但把事实与评价分出层次
尊重不该靠人设维持,它要落在合同、署名和回报上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理想化”
可另一条路已经被证明走不通
把坏话关在茶水间,从来比不上把规则写进制度
如果所有的“慢工出细活”都以他人的时间和尊严付费,这种慢只是特权的别名
王传君当年面对《摆渡人》的“不喜欢”,像是个提醒:在巨大的名望面前,保留判断力,拒绝跟风,往往是最难也最贵的选择
真正的好作品,既能在镜头里见到艺术,也能在幕后看见规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