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浏览行业最新资讯,看看你错过了哪些近期要闻?
一、国家疾控局《在线访谈》:全面推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
10月29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在线访谈栏目围绕“全面推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专题,特别邀请到国家疾控局综合监督二司职业与放射卫生监督处处长程婉、浙江省疾控局副局长朱红、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院长李珏等相关领域的三位专家,进一步向大家解读《关于全面推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
![]()
《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客观需要。三是破解职业卫生监管深层次问题的迫切需求。四是试点工作有成功经验。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采取“分步推进”、“片区协作”的形式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了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工作,通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浙江、重庆等省(市)运用大数据构建的智能化监管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而可行的经验,为《指导意见》的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秉持“科学分类、精准执法、动态管理、优化服务”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进一步压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有效破解基层监督力量不足与监督对象数量多的矛盾,全面提升职业病防治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
《指导意见》“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分类方法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二是注重差异化监管与执法资源合理配置。三是注重风险类别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
疾控部门在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涵盖四个方面:
一是确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类别;二是实施差异化监督执法;三是推进智能化分类监督;四是注重分类结果综合应用。在四项重点任务中,科学确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类别是分类监督执法的前提基础,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督执法是分类监督执法的核心目标,系统推进智能化分类监督是提升监督执法效能的关键保障,深化分类结果综合应用是延伸分类监督执法价值的重要方向。四者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共同构成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的完整工作体系。
《指导意见》提出四项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规范监督执法,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四是做好经验推广。
浙江开展分类监督执法的具体实践:
为改变传统的“一刀切”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模式,《指导意见》中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围绕科学分类、差异执法、数智赋能、审慎监管开展工作,旨在提升执法效能,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规范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浙江认为在开展分类监督执法具体实践中应重点把握:一是精准配置,确保差异化执法落实落地。在推进分类结果的运用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将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执法相结合,实施差异化监督执法。对甲类用人单位可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实现“无事不扰”;对乙类用人单位要开展常态化监督,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对丙类用人单位合理提高抽查比例,实施重点监督。通过明确与风险等级相对应的抽查比例和执法力量分配,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执法模式的转变,提高执法精准性和效能。2023年起,浙江省对近10万家用人单位,采用分类监督执法方式,开展差异化执法,累计监督用人单位1.5万家、处罚案件5821件,有效管控了重大职业病危害风险。二是数智赋能,推动分类执法提质增效。《指导意见》要求省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归集职业卫生管理和监督数据,形成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数字化档案。浙江省建立的省市县一体“浙里卫企”监管服务平台,通过职业病防治数据的归集,实现职业技术服务全流程检测、职业健康监护、依法合规生产和劳动者个人防护数据“一网统管、全量沉淀、融合分析”,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企一策”。归集的数据自动匹配到分类自查和评估表单,智能识别、数据分析,一键形成分类结果,智能分类效率较人工提升30倍以上。创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开展职业病危害在线监测监控,逐步提高非现场执法占比。两年来,运用非现场执法处罚案件580件,推动了监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三是规范执法,优化包容审慎监管生态。《指导意见》强调要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推行“教育引导、限期改正、逾期处罚”监督执法模式,实行一次性告知,全程跟踪,及时复核,督促整改,落实闭环管理。浙江是这一理念的深入践行者,印发了《关于在卫生健康监管领域推行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意见》,针对用人单位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的情形,明确10种不予处罚事项清单,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进行柔性执法。三年来,依法办理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案件3060件,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建立风险提前化解机制,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精准画像,督促用人单位主动整改,补齐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短板,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事后监督执法”到“事前服务帮扶”转变。依托“浙里卫企”智能推送职业健康风险83万条,用人单位主动化解风险74万余条。从源头上加强风险管控,减少用人单位因违法产生的成本。
新闻来源:国家疾控局
争上游有话要说:
国家疾控局于2025年8月印发《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提升职业病防治效能,优化营商环境。随着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工作深入各地,成效逐步显现,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访谈中专家特地提到了智能化分类监督、非现场执法对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工作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的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工作已经到了全面推广的阶段,为适应新时期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需要,争上游科技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关于推进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工作的要求创新研发了职业卫生分类监督管理平台。平台将“互联网+”技术与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相结合,建立符合标准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分级分类自查表,有效提升用人单位自查自报工作的效率,减少错报漏报,完善企业自身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落实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接触岗位管理到职业健康监护管理的全流程管理,并实时将相关分级分类信息报送监管平台。监管机构通过平台给用人单位推送职业病防治相关预警信息,实现监管机构与用人单位的互动管理。平台帮助监管部门以职业卫生分类监督管理平台的数据分析为依据,对较好企业优先“非现场监管”,对企业进行量化评分,对较差的企业继续开展现场专项检查,形成监管压力梯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维护好营商环境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实施差异化监督执法。
二、“一个码”:水质健康“码”上回应
公共饮水点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健康安全,尤其设置在公园、滨江步道等场所的饮水点,使用频率高,水质安全尤为重要。作为“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要项目,本市已完成对全市180个公共饮水点的卫生安全风险评估,并建立了10个“水质在线监测”示范点,在国内率先构建公共饮水点水质监管示范点,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公共饮水全程监管,破解了人工抽检滞后的难题。
项目组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10个公共饮水点作为示范点,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对饮水点水质的实时、动态跟踪。这10个示范点分别位于黄浦区滨江5号口饮水点、黄浦区人民广场点位、长宁区上海动物园点位、杨浦区滨江智慧广场对面、徐汇区滨江滑板广场点位、徐汇区上海植物园点位、浦东新区4号望江驿点、浦东新区3号望江驿点、嘉定区古猗园点位和闵行区体育公园群服务站点。市民只需通过“随申办”搜索查询饮水设备,即可实时了解该饮水点的水质状况,包括pH值、浊度、余氯等关键指标,设备信息和水处理工艺,最新维护记录以及水质达标情况等,推动了监管信息从“内部存档”向全民共享转型。
![]()
作为最大的亮点,项目将公共饮水卫生管理与现有的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制现售饮用水卫生管理相结合,形成生活饮用水供水全过程监管体系。同时,项目组制定了全国首个针对公共饮水点的卫生管理规范——《上海市公共饮水点卫生管理技术指南》,规范涵盖公共饮水点的设置、运行和使用,公共饮水设备的硬件配置,以及日常的维护管理要求。尤其在滨江绿地公共饮水点管理上的创新实践,在全国卫生监督领域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对公共饮水卫生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首次实现全体市民可能饮用的生活饮用水监管全覆盖;首次以示范点模式为行业管理打造典型,为全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提供了“上海经验”。
下一步,本市还将继续扩大水质在线监测范围,完善公共饮水点布局,让安全、放心的饮用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
新闻来源:健康上海12320
争上游有话要说:
公共场所的饮水点使用频率高,设备易受污染,特别是小区的现制现售水设备,接水口可能因频繁接触滋生细菌,需定期清洁消毒,部分城市已通过数字化手段公开水质数据、维护记录,实现透明化监管。争上游科技基于卫生监督现制现售水管理要求定向研发一套适合现制现售水监管工作的方案与产品,依托“智慧卫监”平台应用系统,开发出现制现售水在线监管模块,为每一台现制现售水设备量身定做一个身份证“二维码”,实现全天候全过程的在线监管,以“互联网+监管”的智慧监管新模式全力护航群众安全饮水“最后一公里”。“码”上监督的应用,使现制现售水监管更加高效透明,实现了对现制现售水卫生安全状况的全过程监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争上游现制现售水在线监管系统分为监管端、企业端以及微信小程序端,根据监管的要求和平台功能,凡是完成备案的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都会张贴一张“二维码”,只要打开微信,扫码进入“争上游水管家”小程序,就可以看到该现制现售水设备的各种信息。该系统除了现制现售水外,还可以应用在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等饮用水卫生管理,全面覆盖生活饮用水供水全过程监管,保护居民用水。
三、黔江区智慧疾控信息平台建成并推广 助力全市传染病防控体系现代化
近日,在黔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数据流动、曲线跃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专注调取“黔江区智慧疾控信息平台”的实时数据,对区域传染病发病趋势、重点人群分布等进行动态分析和风险研判。这一智慧系统,正是2023年黔江区作为重庆市试点率先建成的传染病防控“数字大脑”,如今已成为全区疫情预警处置的核心支撑。
![]()
2023年,黔江区作为全市智慧化疾控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率先建成“黔江区智慧疾控信息平台”,实现了传染病监测预警、流调管理、联防联控等核心业务的智能化、一体化运行。该平台通过打通医疗机构信息系统(HIS),实现诊疗数据自动触发、实时上报,极大提升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区域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平台以“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报告系统”为核心,通过智能规则引擎实时识别疑似病例,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医生端,实现“医防协同、数据直达、闭环管理”。该系统不仅覆盖全区各级医疗机构,还与重庆市智慧疾控云平台、国家大疫情网实现无缝对接,构建起“国家-市-区”三级联动的传染病监测网络。
2024年,在黔江区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启动市级智慧疾控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将黔江模式推广至全市。市级平台建成后,实现了数据由医疗机构直报市级平台,再回流至区级平台进行本地化分析与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传染病防控的协同效率和响应能力。
黔江区智慧疾控信息平台的建成与推广,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数字赋能、智慧防控”的重要实践,也为全市乃至全国区县级疾控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黔江经验”。该平台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流调处置效率和联防联控水平,为推动“健康重庆”“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黔江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黔江区将继续深化智慧疾控平台应用,拓展数据智能分析、预警预测等功能,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新闻来源: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官网
争上游有话要说:
国家疾控局已明确要求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机制,智慧疾控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显著提升了疾控部门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综合管理能力。信息化技术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疾控、卫生监督、医疗机构等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争上游"智慧疾控"解决方案依托物联网感知网络与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构建省-市-县三级疫情监测数据实时共享体系,实现医疗机构源数据分钟级自动采集及传染病全病程闭环管理。争上游科技根据疾控的工作需求,专为疾控部门打造一个标准统一、高效智能、各业务系统数据实时互联互通的高度数字化智慧中台,并重点搭建智慧监测、智慧预警、智慧执法及智慧应急等应用系统。目前,争上游科技从提升疾控信息系统的数据集约化、智能化防控处置和决策支持能力出发,已经支持多个省、地级市因地制宜展开一系列疾控创新实践项目,建设完善多种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有效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保障民众的健康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