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侯海侠第三次踏上哈密的土地,这位深耕援疆教育八年的教师不会想到,自己带教的维吾尔族教师娜迪热・尤努斯会自治区思政课评选取得优异成绩;当河南农业专家的“田间课堂”在哈密戈壁铺开,更未曾预料干旱土地上的花生种植技术会成为农户增收的“金钥匙”。2023年5月以来,河南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与1324名柔性援疆人才跨越山海,用“传帮带”的温度与“育人才”的坚持,书写着超越物质支援的深层答卷,让发展的力量扎根在人的成长之中。
人才援疆的长远价值,始于对本土人才梯队的精准培育。边疆发展的瓶颈从来不是短期支援的缺位,而是可持续人才力量的不足。河南教育援疆以“青蓝工程”为抓手,构建“1名援疆名师+1名本地骨干+3名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机制,让濮阳市59名教育骨干的经验在伊吾落地生根,仅两年就培育出张文静这样的教研组长。医疗领域更显匠心,747名河南医疗专家不仅完成52.64万人次诊疗,更通过“师带徒”让300余名本地医护成长为业务骨干,使12个基层医疗机构能独立开展此前需外转的手术。这种“授人以渔”的培育,让河南经验真正转化为新疆能力。
援疆之路亦是成长之路,双向奔赴中绽放人生光彩。对河南人才而言,援疆不是简单的任务执行,而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淬炼。在红星医院,援疆专家挂牌“名医工作室”,在攻克565项新技术的过程中积累了复杂病症诊疗经验;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参与申办职业大学的筹备,收获了跨区域办学的宝贵实践。这些经历让援疆人才既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更成长为懂国情、有担当的实干家,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技术经验,更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最动人的联结,藏在文化交融的细微之处。人才流动从来都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河南援疆人才以自身为桥,让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交流中共鸣。付怡瑄与乐孜娜这对“民族团结手拉手小伙伴”,在包粽子与炸馓子的互动中传递温情,在红旗渠精神与大漠风光的分享中深化认同。这种超越职业范畴的情感联结,在“中原名师哈密行”“豫见新疆”农交会等活动中不断延续,让“山海同心”从口号变为各族群众的真切体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教育的“青蓝相继”到医疗的“薪火相传”,河南人才援疆的深层意义,在于让发展的种子在人的心中发芽。1.7万人次的培训帮扶、2800余名本地教师的成长、跨越千里的民族情谊,这些数字背后是“援疆一时、受益长久”的生动实践。当援疆人才的足迹化作本土人才的成长阶梯,当山海相隔的距离变为心手相牵的温度,河南援疆便已超越了简单的支援范畴,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民族共同进步的鲜活样本。这道跨越黄河与天山的人才风景线,终将在岁月中沉淀为民族团结的宝贵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