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一直被毛泽东视为心中圣人,却始终未能见上一面?这人就是鲁迅。1931年,国民党报刊上“毛匪泽东”“匪首朱毛”频频出现,鲁迅好奇起来:“这个毛泽东到底啥来头?他有多大岁数了?”于是,他找来了好友茅盾讨论。
那是1931年年底的一个下午,鲁迅家中茶香未散,茅盾拄着拐杖推门进来。鲁迅抬头问:“你认识朱德、毛泽东吗?这俩人最近可火了。”茅盾坐下,抚了抚胡须:“我倒是认识,尤其是毛泽东,我们是老交情。”鲁迅疑惑:“南昌暴动我知道朱德,这毛泽东我倒不熟。”茅盾笑了:“他可是大学问家,知识渊博,为人爽朗。南开毕业后转了趟欧美,再回国搞革命。他老婆是杨开慧,杨昌济先生的女儿,现在在家相夫教子。”鲁迅一愣:“原来他不光搞军事,还成家了?那他年龄多大?”茅盾掂量半晌:“比我大三岁,四十出头。”鲁迅由衷赞叹:“还很年轻啊!一个学者放下笔杆拿起枪杆,举起‘武化’大旗,有魄力!”茅盾也应和:“当年在广州见他,一身书生气,一看就是文人,没想到能指挥千军万马,同为文人,我都自愧不如。”而此时,国民党多次“围剿”中央红军,毛泽东几次应战,战绩不俗。鲁迅说:“这个人确实很厉害,几次让国民党军队吃了苦头。”从此,“毛泽东”在鲁迅心里生根发芽。
1936年3月,鲁迅卧病在床,忽闻红军东征胜利的消息,心里乐开了花。他对茅盾说:“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人类和中国的未来。”两天后,他和茅盾给延安发去贺信,为毛主席和红军送去祝贺。毛泽东接到贺信后十分欢喜,曾对随行的冯雪峰说:“等我有空,一定要去上海拜访鲁迅先生,我对他敬仰已久。”
![]()
可是命运弄人。冯雪峰奉命下山去上海,临行前毛泽东又三叮咛:“一定要去拜访鲁迅、跟他多团结。”到了上海,冯雪峰进了鲁迅的家,鲁迅见到他两眼发亮。冯雪峰说:“毛主席领导我们完成了艰苦的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挽救了党,正在筹建抗日统一战线。”鲁迅听得神情庄重,嘴角微扬。送别时,鲁迅从枕边拿出自己编的新书稿——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又买了几根火腿肠,交给冯雪峰:“帮我一并带给毛泽东、周恩来,他们为革命太苦了。”冯雪峰接过那几根火腿肠,心里也湿润了。
长征后的延安,毛泽东天天翻看鲁迅的文章。他常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应该成为我们共产党的座右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病榻上安静离世。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心中一片钝痛。他立刻写信表示哀悼,并自列为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亲手题下“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他说:“我们这个党,虽无面见鲁迅先生之幸,却永远站在他的肩上。”第二年10月19日,延安举行了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会,毛泽东在会上慷慨陈词:“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当之无愧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
可是毛泽东与鲁迅为何一直未能相见?原因倒也简单。他忙于长征、抗日、延安整风,始终抽不开身;而此时的鲁迅,身染重病,常年卧床。两条命运的线,虽有神交,却没能交汇在同一个时空。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心灵对话。1933年,冯雪峰调到瑞金中央苏区,成了毛泽东和鲁迅之间的重要“联络员”。毛泽东一见到冯雪峰,就掏心掏肺地问:“你跟鲁迅见面,他最近在忙什么?他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看法?”冯雪峰便把鲁迅的近况和意见详细禀报。鲁迅关心文化建设,关注抗日救亡,他曾写信给毛泽东:“你们的胜利,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光亮。”毛泽东时常念这句话,仿佛听到鲁迅那带着沙哑却坚定的声音。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引用鲁迅的观点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他说:“鲁迅早在五四时期就指出文化要贴近人民,我们要继承他的精神。”而此时,鲁迅的作品在敌后、在前线被传阅成册,给无数战士和读书人打气。白炽的手电筒下,战士们看着《呐喊》《彷徨》,激动地说:“看,鲁迅先生早就看透了封建和侵略者。”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深入展开,毛泽东频频在会上引用鲁迅的话质疑教条:“我们必须像鲁迅那样,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示矛盾。”人人都知道,延安有一句行话:“上至中央委员,下到宣传员,要有鲁迅的笔劲和毛泽东的眼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多次提到鲁迅。他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从陈独秀、李大钊到胡适、鲁迅,很多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我都见过,唯独缺了鲁迅,这是我这辈子的一大遗憾。”有一次,他和周恩来在中南海散步,遥望院墙内的老槐树,感慨道:“如果鲁迅先生在世,我们的文化工作肯定更有力量。”
那么,鲁迅和毛泽东的关系,到底说明了什么?是在他们从未谋面却心心相印,还是在转折的时代背景下,两个巨人用不同方式书写了同一部中国革命史?或许,正如毛泽东曾说的:“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他们都痛恨旧文化的虚伪,都热望新中国的诞生。只不过,一个以笔为枪,在文字中揭露黑暗;一个以枪为笔,在战场上书写历史。
![]()
鲁迅去世不到十年,中国便迎来了新天。此后几十年,无数人谈论鲁迅,也谈论毛泽东。他们的名字被紧紧连在一起,像两条河流,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海。站在新时代的岸边回望,不禁要问:如果他们真的见了一面,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那无疑是文学与革命的最强联手,是书生与将帅的灵魂对话。可惜,这只是我们心中的设想,却也正因为这份未竟的相见,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鲜活——一个打通文字与思想的关卡,一个带着文字的武装去改变世界。
信息来源:[鲁迅年谱] 参考资料:[毛泽东传] 参考资料:[茅盾文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