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谈判初现缓和之际,美国贸易代表却宣布重启301调查,此举为双方合作再添变数,背后动机值得深入剖析。
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披露,中国已承诺本作物季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维持每年2500万吨的采购规模。
作为对等条件,美国将芬太尼相关对华关税从34%降至10%,同时暂停对华加征的24%对等关税一年,使中国输美产品综合税率降至47%左右。
更关键的是,此前被视为技术封锁利器的"50%规则"——即禁止美国黑名单企业控股超50%的子公司在美运营——也将暂停执行一年。
中国商务部同步宣布,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为期一年。
![]()
这场博弈早有端倪。
在中美元首会晤前,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扬,A股上证指数更是一度突破4000点关口,创下近年新高。
这种"预期先行"的市场表现,印证了外界对谈判结果的普遍预判。
然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协议签署后随即宣布,华盛顿将继续推进针对中国是否履行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301调查。
该调查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发起,若认定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保留征收进口关税的权利。
美国此举暴露出其谈判策略的深层矛盾。
![]()
表面看,双方通过关税减免(中国取消稀土管制)与技术解禁(暂停50%规则)达成平衡,但特朗普政府始终将"零和博弈"思维贯穿始终。
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中国承诺采购的农产品规模未完全达标,这成为美方持续施压的借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豆农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已恢复至贸易战前水平的85%,但华盛顿仍担心中国转向巴西等替代供应方。
这种"既要中国市场,又要技术优势"的双重诉求,导致其不断在协议边缘试探。
从协议结构分析,美方设置的301调查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核心目的有三:
一是为国内农业利益集团争取更多订单保障;二是保持对华技术封锁的谈判筹码;三是通过持续施压迫使中国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领域做出更多让步。
这种策略暴露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根本矛盾——既无法承受全面脱钩的经济代价,又不愿放弃单边霸权地位。
![]()
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贸易额仍高达7600亿美元,较贸易战前增长12%,但双方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竞争却日趋激烈。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呈现"谈判缓和-执行风险"的循环特征。
美国通过阶段性妥协换取中国市场准入,同时保留技术封锁和贸易调查等施压工具,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短期内难以改变。
![]()
对于中国而言,在严格履行协议承诺的同时,需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程,减少对美国市场的单一依赖。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的出口占比已分别提升至15.8%和15.7%,多元化市场布局正在形成。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美国能否摒弃"霸权思维",以及中国在技术突破和市场多元化方面的进展速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