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印度手机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总出货量高达4840万台,同比增长3%。其中,vivo以970万台的销量高居榜首,占据了近两成的市场份额,小米和OPPO紧随其后位列第三。
不少中国网友看到这样的数据,兴奋地表示,vivo不仅在销量上胜出,还“成功转走7000亿卢比”,彻底打破印度“赚钱只能花在本地”的政策魔咒。可真的是这样吗?vivo真的全身而退了吗?莫迪政府真的尝到了经济下滑的“苦果”了吗?
![]()
时间回到2022年,印度执法局突然出手,冻结了vivo在印度的119个银行账户,涉及金额高达46.5亿卢比。起因是vivo被怀疑违反了《外汇管理法》,通过复杂的资金操作将大笔资金转回中国总部。
那一刻,很多在印度扎根的中企都意识到,印度的“欢迎外资”不过是表面功夫,实际上早已盯上了他们的利润和资产。经过调查,执法局发现,vivo在2022年前已经将6200亿卢比汇出印度,用于支付进口元器件的采购费用。
![]()
这笔钱本是正常经营往来的交易款项,vivo需要从中国的舜宇光学、比亚迪电子等企业采购屏幕、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但印度政府并不买账,认为vivo通过“虚报成本”方式将利润转移至海外,并指责其没有披露与关联公司的真实交易关系。
到了2023年10月,事态进一步升级。印度警方突然逮捕了vivo印度公司四名高管,其中包括一名中国籍员工。随后,印度方面又补充了一份长达32页的指控文件,称vivo涉嫌通过设立“掩盖公司”逃税,涉案金额高达6247亿卢比,并将整个案件定性为“洗钱案”。
![]()
这一年,小米也没有逃过厄运。小米在印度的555亿卢比资金被冻结,原因是被指控“虚报专利费”。虽然小米解释称,这笔钱中有84%是支付给高通等海外技术公司的授权费用,并且经过印度央行批准。
但执法局坚持认为这是“软件进口”,需要补缴税款并接受处罚。到2024年,小米财报中仍有超过460亿卢比的资产处于被冻结状态。
![]()
vivo的情况更加棘手。到2024年,印度执法机构将vivo的涉案金额提高至7000亿卢比,并估算其“犯罪所得”达2024亿卢比。如果按照印度法律,vivo可能面临三倍罚款以及资产没收,这意味着其在印度多年的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的另一个动作也引发关注。2024年6月,塔塔集团公开宣布计划以9.28亿人民币收购vivo印度子公司51%的股份。
![]()
不仅如此,塔塔还想主导vivo在印度的整个管理体系、销售渠道和生产链条,彻底实现“本土化”。换句话说,一旦交易完成,vivo印度子公司就将变成一个“印度品牌”。
这场收购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原因很简单,vivo拒绝了“贱卖资产”的提议,也不愿意将多年来的布局拱手让人。但即便如此,vivo也无法轻易抽身。其在北方邦投资超过400亿卢比建成的大型工厂,占地219英亩,这些固定资产已经被印度卡住,无法带走。
![]()
印度方面并未就此罢休。为了进一步施压,印度限制vivo和小米的资金出境,并持续冻结其利润和经营收益。这让两家公司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继续经营,沉没成本巨大;想继续经营,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更让外资企业寒心的是,印度对外资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营商环境持续恶化。2024至2025财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从101亿美元骤降至3.53亿美元,跌幅高达96.5%。5月的单月FDI更是只有3500万美元,创下近年来新低。
![]()
类似的案例也在不断上演。富士康原本计划在印度投资190亿美元建设芯片工厂,结果项目几乎流产。纬创在印度建的苹果工厂也在政府压力下被迫卖给了塔塔集团。华为荣耀、通用、福特、比亚迪等企业也纷纷撤出印度市场,甚至连技术设备都一并打包带走。
荣耀的撤离颇具代表性。早年荣耀在印度曾投入巨资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还举办过大型粉丝活动,计划冲击市场第一。但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后,印度对中国企业展开全面审查和封锁,荣耀果断启动撤离计划,将技术、设备、人力悉数撤回,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
vivo的处境并非孤例。在印度市场的前五大品牌中,有四个来自中国,但这些企业都在面临资金无法汇出、资产被冻结、法律风险高企的压力。vivo虽然销量第一,但这份“冠军”更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Omdia机构的分析报告也指出,vivo的销量增长并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强大的渠道控制能力。线上通过T系列新机抢占大促流量,线下则覆盖到乡镇小卖部,靠返利和免息分期带动销量。这种方式确实短期见效,但也加重了企业的库存和运营压力。
![]()
更尴尬的是,vivo在印度制造的手机几乎无法出口,尤其是对美出口几乎为零。相比之下,2025年4月,印度对美国的iPhone出口达到300万部,是中国的三倍。但这背后其实靠的是税率红利,美国对印度征税10%,对中国却是30%。一旦税率变化,苹果也可能撤离印度。
印度的手机“制造梦”看起来很热闹,实际却只是“中国零件+印度组装”的简单拼装。摄像头模组72%来自舜宇光学,PCB电路板65%靠比亚迪电子,零部件本地化率不到40%。所谓“印度制造”,本质上只是一个包装而已。
![]()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反思:印度市场看似巨大,实则充满陷阱。政策朝令夕改,法律解释模糊,既要企业投资,又想通过罚款吞财产。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发展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
vivo所谓“成功转走7000亿”的说法,其实就是一场误会。这笔钱早在2022年前就已经汇出,是正常的采购款项,并非什么“神操作”。真正的问题在于,印度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这些中企轻松离开。
![]()
对比当初的踌躇满志,现在的vivo和小米,已经深陷泥潭,进退两难。印度本想通过控制外资实现技术换血和产业升级,但如今只换来了投资锐减和项目流产。
短短三年时间,印度的“收割战术”已经让自己失去了真正能推动产业升级的伙伴。至于vivo和小米未来是否会彻底撤离,还要看印度是否愿意放下那根“制裁大棒”。
![]()
印度想快速崛起,靠的不是罚款和冻结资产,而是能否给外资企业一个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vivo的7000亿并非胜利大逃亡,而是这场三年博弈的冰山一角。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不会止步,但在走进印度时,必须看清脚下的路,是机会,还是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