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11月2日),十五运圣火同步在粤港澳四城传递。广州站第20棒的火炬传递,由郑诗华等7名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方阵顺利完成。外来务工人员火炬手代表广州传递全运圣火,展现了新广州人的大方和自信,也将广州的温暖、包容、多元和务实一棒一棒接力下去。
![]()
十五运火炬传递广州站的外来务工人员火炬手方阵,领跑者为郑诗华。
火炬手郑诗华
从打工妹到领跑火炬手,她花了23年
“接到电话通知被选为火炬手时,我正在准备一场招聘会,当时心情很激动,很快就跟亲友分享,大家都非常激动”,回忆起获悉自己成为十五运火炬手的那一刻,郑诗华依然十分兴奋。郑诗华是广州站外来务工人员方阵的领跑火炬手。火炬传递前一天的集结培训,她也展示了作为乡村代课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严谨细致,全程腰背挺直,仔细聆听,认真做笔记。
在心理上成为广州人
从湖南永州新田县的乡村代课教师到代表新广州人的十五运火炬手,郑诗华用了23年。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输出大县,新田县每年有超过十三万人背井离乡来到广东务工,其中不少人南下第一站选择落脚广州花都。据统计,目前新田县在花都区的流动人员已达10万余人,其中在花都新华街就有5万余人。
上世纪90年代,郑诗华的父母从新田来到花都,成为第一代南下务工人员。父母离乡后,郑诗华的童年是在守望中度过的,这段留守儿童经历深刻影响了她后来的人生选择。
在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当年经历时,她依然记得在老家当代课老师时,班上的留守儿童把她称作“妈妈”。2002年,她放弃乡村代课教师的工作南下打工,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当留守儿童,她坚定地把孩子带在了身边,即使是初来广州时历经辗转艰辛,也始终如此。
进过厂、卖过保险、住过城中村、被中介骗,许多外来打工人经历过的奋斗经历,郑诗华也经历过。
关键的转变发生在2012年。
这一年,郑诗华的大儿子面临小升初,因为没有广州户口,大儿子在广州读不了初中,同时二女儿入读小学也面临同样困难。在四处想办法无果时,她通过亲戚找到了新田驻花都的流动党组织,最终在流动党组织的帮助下,由花都新华街道工作人员想办法落实了学位,老大和老二得以分别在花都入读初中和小学,“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终于能够在花都读书,我就下定决心把家搬到花都,心理上也开始觉得自己融入了这里,成为了一个新广州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今,郑诗华的大儿子已从部队退伍,老二读大学,最小的老三还在读三年级,买房定居后,一家人把根扎在广州,她自己也积极投身新田驻花都流动党组织的工作,一步步成为花都区“新新相映”流动人员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专门为来穗务工人员提供各种帮助,成为他们的贴心人。
这个党支部由花都新华街和永州新田县共同建立,目的是更好地凝聚新田籍在花都的流动党员,也更好地服务近5万在广州的新田老乡。取名“新新相映”,既代表新华街和新田县,也代表新广州人和新来穗人员。
花都区各部门大力支持这个党支部的发展:区委组织部门牵头指导,人社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动纠纷处置,卫健部门常态开展健康服务,教育部门专门为来穗人员开通公办学位“直通车”,民政、妇联和各类公益机构、爱心企业都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这里已成为来穗务工人员的家:外来务工人员可在这里学习各种职业技能,留守儿童寒暑假来探访父母可在这里娱乐活动,孩子们的学位问题也可以协商解决。
近年来,“新新相映”帮助300多名来穗儿童解决了入学难题,为两名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的新田籍女孩捐赠1.2万元学费,为新田苦志育才学校捐资捐物30余万元,为流动儿童捐书2000余册,持续多年发动爱心企业免费提供回家专列,受益群众达2500余人次。
![]()
郑诗华参加火炬手培训。
“此心安处是吾乡”,郑诗华用这句话形容自己融入广州后的状态。得知她被选为火炬手,这两天亲友们一直在做横幅组建拉拉队,要为她传递火炬加油助威。她说,在跑完火炬传递后,她也会把这份广州的包容和务实传递给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帮助更多人在这里扎根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火炬手王娟
来广州打拼25年,身上早已融入务实包容的性格
10月下旬,当成为火炬手的电话通知打进来时,广州市指尖力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娟正跟客户打视频电话。一开始,她以为是诈骗电话,后来接到官方短信通知,才确认自己真的入选了,“真的像做梦一样”,当她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亲朋好友时,他们都开玩笑说“我们现在离十五运火炬也老近了”。
作为从黑龙江牡丹江来广州打拼25年的新广州人,王娟东北乡音不改,在表达感情时会脱口而出“老震撼了”“老漂亮了”等口头禅,但她说自己身上也融入了广州务实包容的城市性格。她清楚记得,2022年1月18日,白云区人社局通过钩针非遗特殊人才引进帮她申请到广州户口,“从这一天开始,我就是一个新广州人”。
被中大布匹市场吸引来广州创业
尽管钩针非遗技艺是王娟如今在广州的事业,但在25年前初来广州时,她做的并不是钩针,而是传统的服装生意。因为在老家开服装店,1998年她跟着同学第一次来中大布匹市场进货,当时这里完善的服装产业链把她惊呆了,只要有设计想法马上就有面料和工厂给你打版做出来,“当时我就决定一定要来广州发展”。
很快到了2000年,王娟正式南下广州,跟同学一起做起了服装出口。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当看版师,主要负责从市面上挑选不同的款式进行打版出口,当时她的看版返单率高达99%,基本上她看中的每一款样版出口后都受到市场欢迎。这一步成功给了她很大信心,三个月后,她就决定自立门户。
![]()
东北人王娟,来广州打拼25年后成为十五运火炬手。
为了错位竞争,王娟最终选择在三元里中港皮具城租档口,做皮具箱包。还因为在产品设计中,她大胆引入了自己擅长的钩针编织,她的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她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把钩针引入皮具设计源自她儿时的经历。她妈妈擅长钩针,小时候经常给她穿各种钩针编织的毛衣,别人见了都夸漂亮,后来她自己也慢慢学会了这门技艺,没想到最后在做皮具设计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凭借钩针这门非遗技艺占领一定市场后,王娟很快把父母亲戚都带来广州发展,如今这些亲戚每一个都在这里成家立业,她自己的钩针非遗传播事业也达到了新高度。
努力向世界传播钩针非遗技艺
如今,王娟不仅化身钩针非遗传播大使,开设各种公益培训课,还潜心研究更多的钩针艺术作品。
在2023年广东省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上,她的作品《非遗印记-指尖芭蕾流动花店》获得公益组金奖。在这幅作品里,她把钩针编织的向日葵、玫瑰等鲜花以及各色木偶等巧妙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流动花店,用艺术化手法传播了积极向上的审美主题。
她还积极向公众推广手工钩针编织技法,吸引了大批学生、残疾人以及困难妇女参与其中,带动妇女参与创新创业。在她的组织下,白云区钟落潭镇虎塘村一部分村民开始学习手工钩针编织,并且获得不错的收入。
为了将钩针背后的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现在她每次出国参展或旅游都会背上自己创作的背包作为名片,许多外国客户逐步成为她的客户,如今在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老外想开设加盟店,展示和售卖她的设计产品。
11月2日上午作为助跑火炬手完成十五运火炬传递之后,王娟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视频表达自己的愿望。她说,作为一名火炬手,十五运火炬传递已经结束了,但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钩针非遗技艺继续传播的过程并没有结束,“我也将带领更多的手艺人圆创业之梦”。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统筹:周昌和 李陵玻 潘劲松
执行统筹:胡群芳
本期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魏凯
本期视频/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黄薇(部分图片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