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不幸遭到别人诽谤或欺辱时,应当怎么办?读一读出自清代名臣张廷玉《澄怀园语》的格言:“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就会知道了,因为这寥寥数语道尽了待人处世的高阶智慧。
格言的核心内涵在于:面对他人的诽谤诋毁,与其急着辩解自证,不如以胸怀包容接纳;面对他人的轻慢欺辱,与其处处设防戒备,不如以智慧化解消融。
这种智慧并非消极的退让,而是以更宏大的格局消解矛盾、以更通透的认知超越纷争,是“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润物无声”的智识的结合。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以自身经历践行此道,为这句格言写下了生动注脚。
![]()
张廷玉剧照
一.谤我者,容之胜辨——韩信忍辱负重与曹操宽宥陈琳的启示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辨,不如能容”,这里的“容”并非懦弱的妥协,而是看清诽谤本质后的理性抉择——诽谤多源于他人的嫉妒、偏见或信息匮乏,辩解往往陷入“越描越黑”的旋涡,唯有以包容之心接纳,方能跳出纷争,专注于自身成长。西汉名将韩信的“胯下之辱”与东汉末年曹操宽宥陈琳的故事,恰是这一智慧的鲜明体现。
韩信早年落魄时,曾遭市井无赖当众羞辱,对方逼迫他要么拔剑相斗,要么从自己胯下钻过。彼时韩信若逞一时之勇拔剑辩解(或争斗),即便赢了也难逃牢狱之灾,若输了更可能身首异处,多年积累的抱负将付诸东流。他看清了无赖的浅薄与纷争的无意义,选择“能容”——俯身从胯下钻过,坦然承受这份足以让常人暴怒的“诽谤式羞辱”。
这份包容并非认怂,而是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他的目标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而非与市井之徒计较一时的荣辱。后来韩信封王回乡,不仅未报复当年的无赖,反而封其为中尉,这份包容既消解了过往的恩怨,更彰显了格局的悬殊。若当时韩信执意辩解或争斗,历史上便会少一位改写楚汉格局的名将,多一个意气用事的莽夫。
![]()
韩信“胯下之辱”剧照
相较于韩信对个人羞辱的包容,曹操对“公开诽谤”的包容更显格局。东汉末年,袁绍讨伐曹操时,命幕僚陈琳撰写《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不仅痛斥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还辱骂其祖父曹腾是“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亲曹嵩是“乞丐携养,因赃假位”,将曹操一家三代骂得狗血淋头。
这篇檄文传遍天下,曹操本人正患头风病,读罢气得冷汗直流,头风竟不药而愈。按常理,曹操击败袁绍后,必当对陈琳施以极刑以泄愤,这也是当时众人的预期。但当陈琳被擒后,曹操并未追究其诽谤之罪,反而问他:“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邪?”陈琳谢罪后,曹操竟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让其掌管文书撰写。
曹操的“容”,并非不计较,而是看清了陈琳的本质——他只是袁绍的“喉舌”,辱骂是职责所在,而非个人恩怨;更重要的是,曹操惜才,不愿因一时之怒失去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这份包容不仅赢得了陈琳的死心塌地,更向天下人传递了“唯才是举”的信号,吸引了无数贤才归附。
![]()
曹操剧照
若曹操执意“辨”——与陈琳争论是非,或执意报复,不仅会落下“嫉贤妒能”的骂名,更会错失人才,动摇霸业根基。可见,“容”的背后,是对矛盾本质的洞察与对长远目标的坚守。
二.侮我者,化之胜防——蔺相如完璧归赵与郭子仪单骑退敌的智慧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这里的“化”是比“防”更高维度的智慧。“防”是被动的抵御,始终处于“被攻击”的姿态,耗费心力却难以根除矛盾;而“化”是主动的消解,以智慧、善意或格局将对方的“侮”转化为“敬”,将对立的关系转化为共赢的局面。
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的“避车让廉颇”,与唐代名将郭子仪“单骑见回纥”的故事,完美诠释了“化”的力量。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次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自认“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竟位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满,公开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这是赤裸裸的公开侮辱。
![]()
陈琳画像
面对廉颇的敌意,蔺相如没有选择“防”——比如请求赵王庇护、安排护卫防备,或与廉颇针锋相对争个高低,而是选择“化”:每次上朝都称病,避免与廉颇位次相争;外出时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马,便立刻让车夫调转车头避让。
门客们不解,认为蔺相如“畏廉将军”,纷纷请求离去。蔺相如却反问:“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门客答“不若也”,蔺相如接着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受震撼,便“肉袒负荆”,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最终结为“刎颈之交”,共同辅佐赵国抵御强秦。
![]()
蔺相如剧照
蔺相如的“化”,并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抓住了矛盾的核心——赵国的安危远重于个人的荣辱,以“避让”的姿态传递善意,以“为国着想”的格局唤醒廉颇的家国情怀,最终将“侮辱”转化为“敬重”,将“对立”转化为“同盟”。若当时蔺相如选择“防”,与廉颇针锋相对,赵国必因内部不和被秦国有机可乘,后果不堪设想。
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单骑退敌”,则是“化侮为和”的巅峰之作。安史之乱后,吐蕃与回纥联军数十万入侵,兵临长安城下,而郭子仪当时手中仅有数千兵力,形势危急。更棘手的是,此前郭子仪与回纥将领有过嫌隙,回纥军此次前来,也带有“羞辱”和“报复”的意味。
面对强敌的欺辱,郭子仪没有选择“防”——闭门死守或向朝廷求救(远水难救近火),而是决定“化”:他不顾众将劝阻,仅带数名随从,脱下铠甲,单骑前往回纥军营。回纥将领见郭子仪毫无防备,十分惊讶。郭子仪上前便说:“诸君昔与我同力讨贼,今何背忠谊而助叛臣乎?”他没有提及过往的嫌隙,更没有指责回纥的“欺辱”,而是以“昔日盟友”的身份唤起对方的情谊,以“叛臣”的罪名点醒对方的利害。回纥将领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愿为殿下死”,随后与郭子仪联手,大败吐蕃军。
![]()
廉颇负荆请罪
郭子仪的“化”,是看透了回纥军“欺辱”背后的利益考量——他们并非真心与唐朝为敌,只是被吐蕃蛊惑且心存旧怨。他以“单骑”的坦荡消解对方的敌意,以“晓以利害”的理性唤醒对方的清醒,最终将“强敌入侵的欺辱”转化为“联手破敌的同盟”,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危机。若郭子仪执意“防”,即便死守也难敌数十万大军,长安必失,唐朝的国运或将改写。
结语:容与化,是格局更是智慧
“辨不如容,防不如化”,这句格言穿越百年依然闪耀智慧的光芒。韩信、曹操的“容”,容下的是一时的羞辱与诽谤,换来的是长远的抱负与霸业;蔺相如、郭子仪的“化”,化解的是眼前的敌意与欺辱,赢得的是稳固的同盟与安宁。
这份智慧的本质,是跳出“自我中心”的局限:不将他人的诽谤、欺辱视为对自我的终极否定,而是看清其背后的动因与本质;不执着于“争对错、分高下”的短期博弈,而是着眼于“解矛盾、谋长远”的全局利益。
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难免遭遇他人的误解、诽谤或轻慢。若一味辩解,往往陷入“自证陷阱”;若处处设防,终将身心俱疲。唯有学会“容”——以胸怀接纳不完美的评价,专注于自我提升;学会“化”——以智慧消解对立的情绪,寻找共赢的可能,方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站稳脚跟,在人生的征途上行稳致远。这便是这句古老格言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
![]()
郭子仪形象画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