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中共中央意识到,台湾将成为未来统一战争的核心战场,急需建立内线情报网络。此时,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尚未稳固,日据时期遗留的社会矛盾与省籍冲突为我党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中共中央社会部在李克农的领导下,审时度势,决定派遣骨干力量赴台建立战略情报小组,重点发展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军内部关系,以获取关于海南岛、舟山群岛以及台湾的军事战略情报。朱芳春作为北平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具学术影响力与地下工作经验,被李克农选中执行这一任务 。
![]()
朱芳春,1911出生于河北藁城,193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后在多所院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早年接触进步思想,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教师身份在北平学生中发展地下组织。此次潜伏台湾,与他搭档,假扮夫妻的萧明华就是他在北平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培养起来的骨干。
萧明华出生于浙江嘉兴城内梧桐树街,祖籍广东潮阳。抗战爆发后,她随家人辗转至重庆,1943年考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期间认识了人生导师台静农。1946年秋,在台静农的推荐下,萧明华进入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深造,1947年9月27日经朱芳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投身革命 。
在朱芳春赴台之前,萧明华作为关键棋子,已经提前一步埋进敌营。
1948年初,已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担任系主任的台静农给萧明华寄来一封信,信中,台静农邀请萧明华赴台工作。抓住契机,提前埋子,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一项优良传统,作为上级领导,朱芳春批准了萧明华潜台的请求。
萧明华赴台前,朱芳春一再嘱咐她,赴台之后,首要任务是站稳脚跟,蛰伏待命,不召唤,不行动。
萧明华潜台后,在台静农的推荐下,在台湾师范学院做了一名普通教师。按照组织指示,她保持静默,行事低调,看上去就像一个静怡文弱的女知识青年。
1949年8月26日,朱芳春化名“于非”,顺利潜台。
按照预先设计,潜台前,朱芳春用密信唤醒了萧明华,等到朱芳春已是于非,以《国语日报》编辑身份为掩护抵达台北后,萧明华已默契地成了“于太太”。
于非潜台,与吴石赴台出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在时间上几乎是重叠的。当于非、吴石一前一后抵达台北后,潜伏在台湾的我党地下情报线,从这个时候起,就有了三条线,一条是吴石,一条是于非,还有一条就是蔡孝乾领导的台工委。
吴石这条线,战略级别最高,本应谨慎使用,严加保护,遗憾的是,因为他这条线与蔡孝乾这条线同属华东局领导,当朱枫作为华东局特派交通员潜台后,由于他们的直接上级万景光过于乐观,不够谨慎,加之以蔡孝乾为首的台工委,集体浮躁冒进,朱枫赴台后,由她居中联络,吴石这条线与蔡孝乾这条线就发生了致命的横向联系,这是吴石这条线最终集体暴露的最根本原因。
![]()
与华东局领导的这两条线相比较,直接由李克农领导的于非情报小组,就显得卓绝多了。
“横向隔绝”,是李克农情报工作的经典策略原则——通过独立网络确保安全性,即便某条线暴露,其他系统仍能运转。
李克农作为隐蔽战线的统帅,在任何时候对“横向隔绝”这一策略原则都是坚决贯彻执行的,在他那里,绝不可能出现走样的情况。
这一点,对于非情报小组在台湾的生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