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张,你昨晚又睡了几个小时?”“唉,老徐,我昨晚可睡了十个小时,不过听说咱岁数大了,睡得越久命越短,这是真的吗?我还打算多补补觉呢。”
在小区花园的晨练角落,两位六旬老人不觉间聊到一则热议已久的话题,“老年人睡得越久,寿命越短”。
类似的说法时常在公众视野出现,朋友圈里流传各种截图,有人甚至因此“刻意少睡”,生怕睡得多真夺了寿命。可真相到底是什么?睡觉时间和健康长寿到底有没有直接关联?医生怎么看?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许多认知误区,也涉及到老年阶段身体变化的真实科学规律。每天多睡觉,真的有危险吗?还是说这是一次对健康的巨大误解?
许多老年人总觉得“年纪大,应该多睡点补补身子”,但开业医生和睡眠医学专家却发现,“过度睡眠”未必带来健康。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公布的研究显示:理想的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为6-8小时,而长期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老人,其患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风险分别提高了12.6%和15.2%。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一步分析超过1.2万名中老年人后发现,那些每晚连续睡9小时以上的人,其总体死亡风险比保持7小时睡眠的人高出约13%。
不过,专家也强调,这些研究揭示的不是“多睡对身体有害”,而是某些健康隐患往往导致老年人总睡眠时间异常变长。
举例来说,失眠、忧郁、心衰、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均有可能引发“嗜睡”现象。也就是说,睡得时间变长,很多时候不是自愿补觉,而是身体出了问题的信号。
原因不是“睡多有害”,而是“健康异常惹的祸”。关于“睡得久反而命短”,其实包含了因果倒置的陷阱,有时候睡得多,是疾病让身体自发去“耗能”,不是补身体,反而是敲响了健康警钟。这,就是许多人没搞明白的真相所在。
坚持每晚9小时以上睡觉的老年人,身体上常常会出现三大突出变化,不是因为睡得多本身“有害”,而是病症在作祟,提醒家人尤其要重视:
![]()
体力和精力减退:
哈佛研究团队跟踪1080名睡“超长觉”的老人后发现,62.8%的人白天依旧感到困倦、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短暂注意力丧失。其原因往往是不良慢病(如脑供血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症等)影响了睡眠质量,补觉于事无补,反而让代谢更慢、体力下降。
心脑血管隐患加重:
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指出,长期夜间睡眠超过9小时的中老年人,心衰和脑卒中的几率比同龄人分别高出15%和11%。特别是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这个风险还可能堆叠放大。
认知能力衰退、情绪低落:
上海老年医学研究所数据显示,连续三个月每晚9小时以上睡眠的老人,其记忆力下降与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率提高了17%。情绪抑郁、兴趣减退的现象也比对照组更突出。
![]()
最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
不少子女看到父母睡得久就安心了,其实长时间嗜睡,很可能是“疾病求救信号”。一旦有伴随白天嗜睡、夜间频繁醒、无力下床、性格突变等表现,要尽早向专业医生求助诊断,防止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真相到了:并不是要让老人“睡越少越好”,而是要科学作息,让睡眠质量跟健康身体齐头并进。
保持规律作息:
建议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补觉与熬夜“混搭”,让生物钟稳定,提升深度睡眠比例。
中国睡眠研究会建议,以夜间6-8小时为宜,20分钟以内的午休可以帮助恢复精神,但午觉不宜超过半小时。
![]()
重视睡眠信号,别“硬补觉”:
如果出现白天反复犯困、夜间醒来次数增多、晨起头晕、无力下床等异常,优先考虑睡眠背后的健康问题,比如睡眠呼吸暂停、心脑血管疾患、内分泌紊乱等。及时就医排查,比靠自我补觉更安全也更有效。
营养与环境双管齐下:
老年人可以适量补充色氨酸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类、香蕉),有助促进睡眠激素分泌;卧室安静、干燥、避免强光干扰,卧具合适软硬度,也是提升睡眠质量的关键。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家人、子女要多观察长者的日常状态,而非单纯依据“你昨晚睡了多少小时”来判断健康。真正的健康睡眠,是“醒来精神好、白天有活力”,不是机械地追求睡得越久越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