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翻车”了。
我对他了解少,仅限于“大导演”名号。
《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声名赫赫。
还有个标志性的墨镜,神秘莫测,深不可测。
![]()
坊间也流传着这位大导演的“小脾气”。
比如PUA一些制片人和演员。在别处奉若神明的大腕,到了他这里,脾气全无。甚至低声下气。
“客大欺店,店大欺客”的名利场规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哪。
随着王家卫的“翻车”,一些大牌演员的控诉也浮出水面。譬如梁朝伟说自己被他“打击到回到家哭”。
![]()
刘嘉玲跪着擦地板,擦了20多遍。王家卫一句不满意,她又跪下重擦。

但是一面之辞,也就听听而已。换个角度,可能就变成了大导演“精益求精”“没有大牌只有演员”的褒奖。
说到底,“黄忠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取所需罢了。
公众大多秉持“只要蛋好吃,不必在意老母鸡”的原则,往往宽容这些“私德”。
譬如文学圈,一些文学名家的作品名声赫赫,乃至在文学史上都是光辉灿烂的符号,但是私德却不敢恭维,甚至让人三观尽碎,国内国外,概莫能外。
再扒一扒,体育圈、文艺圈甚至科技圈,都有一些见不得光的人和事。更遑论素有“贵圈真乱”之称的影视圈呢。
另外,我们似乎下意识觉得,名人理应有些个性脾气。名气越大,脾气越大,似乎才匹配。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与交”,癖好到了名人哪里,越发成了个性,甚至是成功的注脚。
口无遮拦视作真性情,行为乖张被赞为风骨,不近人情被解释为境界,挥霍无度被包装成品位。
同样特质,普通人叫脾气暴躁难相处,行业巨头,就成了坚持原则不妥协;普通人叫不修边幅真邋遢,专家大咖叫不拘小节真专注。
癖好变成佳话、神话,这就是名人滤镜的魔力,源于人性的慕强心理,是成功者的特权和魅力。
名气越大,滤镜便越厚,乃至失真变形,就像某音网红脱离美颜现身线下,真容足以让人跌破眼镜。
在一个懂得平衡、能够共情、“人艰不拆”的环境里,这套规则倒也运转无碍。
只是某一天滤镜打碎,平衡打破,名人被拉到阳光底下“审判”,残酷真相显露无疑。
![]()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登高必跌重。
昔日捧得最起劲的,或许便是踩得最凶狠的。
再回到王家卫的墨镜。
据他自己说,墨镜是妻子送的礼物,他很喜欢就一直戴着。这说法很温情,也很“王家卫”。
在大众解读中,他的“墨镜”则被赋予了多层意思。
墨镜隔绝了外界的审视,他则可以在墨镜之后洞察世界,观察人性。
作为导演,墨镜也帮他建立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和神秘感。
我们看不清他的眼睛,就像他电影中的人物,总在情感的迷雾中徘徊。
隐藏,是为了表达更多。
墨镜成了他本人对其电影美学的践行。
久而久之,“墨镜王”形象深入人心,如同卓别林的圆顶礼帽、爱因斯坦的爆炸头。
王家卫的墨镜,成了一个Logo,一个品牌,极具辨识度,神秘而酷炫。
心理学上,习惯戴墨镜的人或许要隐藏不安,加强自我保护,增强“我看得见你,你看不见我”的掌控感。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戴上墨镜等于关上窗户。
普通人关窗没人在意,名人关窗,足以引发猜测和窥探。
你凝视世界,世界也在审视着你。
王家卫戴墨镜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自我世界沉浸久了,真把自己当成了睥睨众生的“王”。
![]()
王家卫也不可怕,接近他、围绕他的人各有所图,跟芸芸众生并不相干。
观众高兴了买张电影票捧个场,不高兴了发个帖子骂声娘,你奈我何?
我阻止不了你戴墨镜,你也阻止不了我发声。
有些“癖”无伤大雅,有些则伤人害己。
越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越具有这种能量。
譬如猴子,在地上时,看不到红屁股,爬到高处红屁股暴露无遗。
但它自己却浑然不觉。而下面更有一群吹鼓手,喊话大王“红肿之处,艳若桃李”。
![]()
最可怕的则是“造神”。自己跪着,也让一大群人跪着。
古有陈胜吴广的狐鸣鱼书,洪秀全的天父附体,总是通过装神弄鬼立威,名正言顺地让别人效忠卖命。
甚至发展到自己三宫六院,却要别人清规戒律的地步。
墨镜是王家卫戴的,那层滤镜却是民众加的。
经此事件,不知道墨镜后的王家卫,是否窥见了一些真相。
墨镜自然可以继续戴着,但是那层炫目的滤镜,怕是已经碎了。
而王家卫之外,还有无数的墨镜,以及亟待打碎的滤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