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1月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0
分享至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


构建城市数字底座的思路与对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其中在“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部分,提出“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对下一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数字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和城市物联感知全域空间底座,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在数据资源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优化等多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各城市在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时,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明确目标,通过原有公共数据平台和新搭建的物联感知全域空间底座的深度融合,支撑各级各系统各领域应用创新,实现算力存储“一朵云”、通信传输“一张网”、数据要素“一组库”、数字资源“一本账”。(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

作者简介

汪玉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公共管理、中国行政改革以及电子政务等方面的研究。

大力推进提升基层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雪峰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赋能基层治理创新,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不断增加、基层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基层心理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形式不断拓展,初步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等。


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不仅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暖心工程”,更是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当前,亟需提升基层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精准洞察精准洞察并响应基层群众心理需求,坚持以满足群众心理需要为出发点,把握不同人群共性的心理需要,也要针对特定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服务方案。完善基层心理服务供给体系,在掌握当地心理服务资源和细化需求的基础上,将心理科学传播、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等社会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工作与基层各类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专用装备研发,全面支撑社会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始终遵循心理规律、尊重心理需要。(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

作者简介

陈雪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应急心理、职业心理健康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科技任务;发表论文 50 余篇,参编专著译著 20 余本。


芙蓉花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严力蛟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并非简单地在基层治理中增加一项生态建设或环境保护工作,而是要求对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方法、评价体系和推进机制等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的一体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嵌入基层治理,需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系统性转化。这一过程具体体现在目标导向、主体协同、工具应用与制度保障四个维度的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一个闭环的创新体系。浙江省通过“两山”的有效转化、深化“千万工程”、绿色低碳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长期实践,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完全能够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和现代化水平。未来的基层治理创新,必须更加自觉地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灵魂,将其全面、深度、系统地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空间规划、数字赋能、文化培育,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基础。(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

作者简介

严力蛟,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乡村全面振兴、景观设计、绿色农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累计出版专著 30 余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晓丽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与思想观念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以精准感知、智能分析、高效协同的独特优势,为破解信息不对称、响应不及时、协同不顺畅等治理顽疾提供了关键支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治理,积极提升智慧治理水平,已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路径。数字技术推动实现从“被动反应”到“主动治理”的观念转变,也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实现从“治理碎片化”到“平台型整合”的体系升级,将任务派发机制与跨部门协同相结合,防止各自为政、各管一摊。推动实现从“政府接单”到“反馈优化”的闭环创新,将公众意见制度化地嵌入治理过程,也大大地提升政府回应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应在制度设计中强化法治保障,在结构层面促进纵向联动与横向协同,在过程层面推动前瞻性治理与反馈学习,在理念层面培育共建共享的公共价值认同,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坚实支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

作者简介

周晓丽,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治理与政府改革、数字治理、公共危机管理等。近年来,发表数字治理、社会治理与政府改革等相关领域学术论文 60 余篇。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水巷游客众多。人民网记者 刘 微摄

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框架下推进农业农村关键领域的深化改革,既要通过改革释放活力,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又要筑牢发展基础,确保农村经济稳步前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支撑。

深化农村改革需聚焦五大任务: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加快构建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融合与治理优化;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完善生产、储备与流通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强化产业带动、就业支持与财产性收入保障。遵循“加强党的领导,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四项基本原则,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5期,详见)

作者简介

李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农”问题及农村党建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研究”等课题,出版著作 10 余部。

本期编辑 | 翟羽佳 常宇峰

音频剪辑 | 曾子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论坛 incentive-icons
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网,有价值的思想
8085文章数 373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