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忠县一位老人的葬礼上,女团劲歌热舞的视频引爆网络,官方用“喜丧习俗”来回应争议,但这套说辞,恐怕无法掩盖传统仪式在商业化浪潮中逐渐变味甚至走向低俗的现实。
所谓的“喜丧”,在传统民俗中有着明确的门槛。
通常指超过80岁、无病无灾、自然死亡的高寿老人,家族人丁兴旺,后辈要用热闹的方式来冲淡悲伤,寓意“寿终正寝”是福气。
传统喜丧的热闹,体现在请戏班子唱戏、吹打班子奏乐,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仪式感的民俗活动,核心是“哀而不伤、孝而不悲”。
将穿着清凉的女团“热舞”等同于喜丧习俗,显然是混淆了概念。
这种表演形式,与传统戏曲和民间吹打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相去甚远,更像是现代娱乐场所的表演被生硬地嫁接到了乡村的红白事上。
事实上,这种“白事喜办”的极端化并非孤例。
早在2015年和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就曾多次发文,重点整治在农村地区红白喜事等场合出现的“脱衣舞”等淫秽色情和低俗表演。
当时的整治明确指出,这类活动败坏社会风气,扰乱了文化市场秩序。
如今重庆出现的“女团热舞”,虽然未必触及色情底线,但其性质与此前被整治的低俗表演一脉相承,都是商业逐利下对传统仪式的侵蚀和异化。
演出公司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将私密的家事拍成视频公之于众,更是暴露了其毫无底线的商业逻辑。
当地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回应,听起来很熟悉,但效果往往有限。
只要有市场需求,有草台班子愿意提供服务,这种游走在“习俗”与“低俗”边缘的表演就不会消失。
关键在于,当一个家庭选择用这种方式告慰逝者,并认为这是一种“体面”时,反映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
将喧嚣等同于热闹,将出格视为有面子,这种观念不改变,监管的板子再高高举起,也可能只是轻轻落下。
这算哪门子“喜丧”习俗?
别什么都往老祖宗身上甩锅。
我知道高寿老人走了,要办得热闹,吹唢呐、唱大戏,让老人家走得风光。
但这跟请几个小姑娘穿着短裙扭来扭去,是一回事吗?
一个是民俗,一个是夜总会搬家。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草台班子为了挣钱,搞出来的噱头。
家属可能觉得人多、场面大就是有面子。
以前国家就整治过好几次在葬礼上跳脱衣舞的,现在是换了个稍微“文明”点的马甲又出来了。
演出公司也是绝了,这种视频也敢往网上发,为了流量真没底线。
你关起门来自己家怎么闹都行,发到公共平台,就别怪大家觉得观感差。
“加强监管”,这话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这种事儿,根子上是审美问题。把低俗当热闹,把恶俗当风光,光靠管是管不过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