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个三十六岁的女人,身高两米,全国女性平均身高才一百五十八厘米,像她这样的,全国没几个。坐公交座位太小,买衣服根本没她的码,地铁人一多,她只能站着。别人看她的眼神都不一样,好像她不是人,是个怪东西。去年网上有一对最矮的夫妻火了,评论区全是笑话,她也一样,只是反过来,太高,照样被人当笑话。
![]()
男方第一次见她爸妈,没说啥好听的话,就一句,以后孩子说不定能打篮球,这话听着像逗乐,她妈当场就哭了。三十年了,没人敢接这事儿,怕人说闲话,怕被人贴上基因异常的标签。这话厉害在哪儿呢,没提爱不爱,也没说谁牺牲谁,直接就把太高变成了能用,头一回,有人把她当资源,不是包袱。
![]()
婚恋平台的数据挺真实,九成三的人选对象,身高差不超过十五厘米,超过三十厘米的,基本就找不到了。这边男人喜欢娇小的,女人喜欢高大的,结果谁都不愿意搭理那些特别高或特别矮的。荷兰有专门给高个子搭的社交圈子,NBA球员的老婆大多也是高个子,可国内两米高的女生想找对象,没平台,没例子,连个能照着来的样子都没有,这不是爱不爱的问题,是数据在挑人,是系统在往外推人。
![]()
她遇到的困难不只是找对象,公交车扶手太低,床太短,商场试衣间门框卡脖子,公共设施压根没想过1%的异形人,婚姻制度也没给她留条路。男方愿意娶她,不是他多高尚,是他不小心撞开了那扇被社会关死的门,当连一双适合她的鞋都买不到时,她的订婚,其实是拿私人感情硬扛公共的冷漠。
![]()
有人琢磨男方到底图啥,是不是冲着孩子将来能打篮球去的,这种念头本身就有问题,感情得有用才值得认真对待。以前说高富帅,现在说基因好,找对象越来越像在算账,要是男方因为女方才一米五就不娶,大伙儿都觉得正常。可她两米高,就成问题了,区别在哪,不过是主流和边缘的标签不一样罢了。
2025年教育部开始拿身高当健康指标,小红书上“高个子穿搭”火了,但都是175到185厘米的女生,真有两米高的,没人搭理。平均值成了政策、商业、婚恋的准绳,那些落在数据尾巴上的人,怎么活,他们不在算法里,也就没人关心他们往后咋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