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宋希濂赴韶山未入毛主席旧居,杜聿明提醒勿忘陈毅话语

0
分享至

1973年春天,长沙到韶山的公路刚翻修没几天。雨水打在挡风玻璃,模糊了视线,但不妨碍车里那两位将军的心思各异。宋希濂,看起来平静,心里并不平静。杜聿明倒是干脆,车刚停就披上雨衣要下车。同行的几个干部没想到事情会卡在宋希濂这儿。老宋说话很慢,像是在和自己较劲:“还是算了吧。”一句话让人愣住了!怎么,不就是一次采风吗?

这里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走过一座老宅、看几件展品,那是连着几十年前的仇与结。杜聿明当时没犹豫,宋希濂却拖拖拉拉。到底还是有事,绕不开过去。历经解放、西南、特赦,一样的归宿,不一样的心结。宋希濂一直觉得有些东西过不去,别人都说他倔,他自己也知道这点,总把“君子不事二主”挂嘴边,偏偏心里又乱。

杜聿明身体没宋希濂好,战争中落下了病根,腿还截肢了。变化不少,他这些年像是认了现实,性格也慢慢软了下去。陈毅的那句玩笑话,“山东孟良崮那一仗,我还吃过你们的亏呢!”像是在提醒大家:仗打完了,终究是过去了。杜聿明又转头劝他们,“元帅的话别忘了。”没多少教条,多的是人的体面。



雨还在下,宋希濂站在檐下不动。他那点心思别人都猜不透,只有袁定侯的名字在他脑海闪来闪去。沙坪投枪事,事情早过去了,怎么还记得那么清楚?读书、战争、投降、被关,陈赓来探望的那天,还是满心苍凉。这些年确实改变很多,可是每次碰到和那个年代有关的事,心里的疙瘩不拆开,就缓不过来。

韶山陈列馆里分区展示,脉络写得清清楚楚,什么南陈北李、井冈山、长征、抗战、解放。对参观的人,这些是展柜里的道理,对宋希濂,那就是几十年的人生。特别是看见“西南战役”展板,边上就写着他的名字,那滋味只能自己体会。明明是展览,可他却像重新经历了一遍。



去年这里才成了国际新闻焦点,新老展区翻修,展览内容全换了套。外媒、记者、专家都跑来拍照,连《时代周刊》的照片都用了韶山馆的内容。宋希濂听工作人员说这些,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很复杂。他以前对媒体敬而远之,现在倒是成了历史素材,他算得上是见证者,但也说不上是参与者。

解放战争展厅里那三大战役,淮海、平津、西南。杜聿明指着展板上的油画,讲了一句,“徐蚌会战最后一天,我的第十三兵团已成合围。”宋希濂没回嘴,只是点头,那句话像是刺了一下。他转身看了重庆谈判那张老照片,周恩来、张治中站在一起。似乎有那么一下子,他觉得历史就只能被摆在那里,谁也推不走,谁也藏不住!



短暂休息后宋希濂跟随工作人员进馆,走到毛泽东少年私塾试卷的影印件前。他站着静静地读着那些字,突然说了一句:“谁能想到,当年这几行字会改变国家命运?”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了?他以前不太认同人的起点决定走向,现在好像又觉得几个字能改历史。

参观结束,一张合影成了定格的时刻。杜聿明往前站,宋希濂没移开视线,神色平静,没有多余情绪。这张照片后来上了季刊,“韶山一日”,很普通的标题,背后故事谁说得清?他们两个人走到这一步,外人只能看结果。



返京以后,宋希濂连写三篇文章,内容不算多,但很扎实。黄埔教育、川黔战役和战犯改造,每一篇都把自己和时代摆在一起。他不用深情语言,用的都是清淡字句。学术圈倒挺认可,“史料价值胜过情感描写。”怎么看都不像宋希濂自己说出来的东西,他反倒变得冷静了。

同年冬天,全国政协开会讨论台湾时局。宋希濂、杜聿明、王耀武这些人坐一起,发言都说得很干脆:历史是给当事人悔的,统一是交给后人做的。这话没掌声,会议里倒捧红了几个青年学者,让他们也发言。这是不是说明,时代变了,大家都改口了?之前宋希濂极力主张“只谈自己不谈国家”,现在却把“统一”拿出来说。

1973年的韶山采风,在官方记录里就是一次“采风活动”。其实宋希濂自己知道,那一天确实改变了心态。人活到花甲,心理上的结不处理清楚,再舒适的生活也白搭。卸下心理枷锁后,他开始整理黄埔旧档,口述西南战役细节。留下了百万字的原始材料,为后人研究多了些底子。

有意思的是,彼时杜聿明早就不纠结细节,宋希濂反倒在稿子里加了自己的感慨。两人处理记忆的方式完全不同,但不管怎么做,最终都成了历史里的一段。用官方数字来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那一年收集的个人口述超过八十份,单宋希濂的就占了十五页。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舍得写真话!

到1993年2月,宋希濂病逝于南京军区总医院。身边只剩下未完稿的《抗战川鄂边区作战日记校注》,还没写完。资料里说,他最后一次向工作人员交代,“把日记放好,别弄丢了。”有些人的执着就是到生命尽头也没变。

有网友说,宋希濂这种人只是“心结太重”,其实他不是不肯放下,而是不会放下。他在韶山那次采风后写的几篇回忆,和过去态度完全变了。别人看得明白,他自己才是最后认输的那个。参加政协会议时,他提过一次“历史留给当事人悔悟”,结果后来文章里还是改成了“历史不能推卸”。前后说法不一致,是不是说明,人到了一定时候,谁都想和自己和解?

事实上,这些故事里没有输赢,也没有标准答案。经历过的人才明白,什么叫“个人是历史的标本”。最终留下来的,是厚厚的档案、平淡的照片和那些只字片语。宋希濂、杜聿明这样的人,有高光也有低谷,他们的抉择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每一段都值得翻出来慢慢琢磨。

所以说,历史不光是文件里的胜负,更多是那些藏着的小细节。走到最后,还剩下什么?不是结论,也不是道理,只是一串模糊的脚印和一大堆琢磨不定的想法。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范瞼舍长
范瞼舍长
分享宿舍逗比日常生活
545文章数 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