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秋色,正在铺开。
风渐凉,叶初黄。在这个适合旅游的季节,人们开始举起相机,留住这一季的色彩。
![]()
然而,当“出片”成为一种执念,人对风景就不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不惜去踩踏、攀爬、破坏。
自然与古迹,甚至野生动物,都不知不觉沦为了照片的背景板。
出片过后,花草折腰,古迹受损,一片狼藉……
在现象背后,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影响到身处此生态中的个体:
呼应、教育、提醒、规劝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文明、低素质行为依然屡见不鲜?
单靠教育,对于“提升素质”,能有多少作用?
![]()
花草,先遭殃
人们喜欢美,也想把自己留在风景里,这一点无可厚非。
可一旦不知分寸,拍照就不再是记录,而是变成了侵扰。
城市公园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午后阳光正好,为公众观赏而精心培育的郁金香花坛前,总有人肆无忌惮地踩进去。

他们侧身避让着绽放的花朵,专注地寻找着最佳拍摄角度。
也许未曾留意,脚下被踩倒的花茎,再难挺直腰杆。
![]()
从城市公园到郊外花田,原本完整的花海,总会被踏出条条小径。

有些网红花园更是惨遭践踏,现场遍地狼藉,只能提前结束对外开放。
![]()
这样的场景,很多地方都在上演。
![]()
国庆期间,辽宁大连某公园的“粉黛花海”,开得正茂,却被提前割除。
![]()
只因游客频繁踩踏,花海严重受损。
![]()
如今,欣赏美景的初心,被“出片”的执念渐渐取代。
仿佛只有站在花海最中央,才能证明自己真正拥有了这片风景。
令人痛心的是,这种侵占,正在向更珍贵的自然景观蔓延。
在青海省的茶卡盐湖,游客想要拍摄天空之镜的效果。然而,只因租赁的环保鞋套太丑、拍照难看,便无视规则,直接光脚踩上盐结晶层。

抛开美景,盐湖也是食用盐的生产基地。
这些人在纯白的盐之上,肆意留下串串脚印,造成污染和破坏。

在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旁,有人为了寻找独特机位,无视“禁止入内”的警示,翻越围栏,踏入湖中。
为了拍照,全然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对水体生态造成的破坏。
![]()
有些不文明拍照行为,令人感到痛心。
在稻田里,身着靓丽的网红博主们,径直踩上稻田拍照。
当地农户还没来得及收割,稻谷就被成片踩踏,谷穗倒伏,谷粒就这样散落在泥地里。

匪夷所思的是,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理直气壮的态度。
有人觉得,只是踩一下,没什么大不了,拍完照就会恢复原状。
殊不知,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践踏,都会对自然生态就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
花草和资源会再生,但被践踏的公德心与对自然的尊重,恢复起来却要慢得多。
一朵花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素质的提升,显然也是漫长的工程。
![]()
攀爬骑跨,停不下来
如果说踩踏花海还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为了拍照而攀附树木与雕像的行为,则更加明目张胆。
公园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为了出片,总有人不惜疯狂摇晃树木,让花瓣、叶片簌簌飘落,营造拍照的氛围感。

镜头里,花瓣飘落,自己拿着油纸伞翩翩起舞。镜头外,却有人用力摇晃着树木。

不知何时起,花瓣已经满足不了这些人的拍照欲望,他们开始爬上树木,摆弄花枝。

攀爬的高度,似乎与照片的"价值"成正比。
有人不满足于低矮的树木,开始挑战更高的枝干。
![]()
有着百年历史的树木,也被游客排队攀爬,树枝在重压下摇摇欲坠,叶子纷纷落下。
![]()
许多老树的低矮枝干,被压得倾斜,那是日复一日被当作拍照道具的痕迹。
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在雕像作品前,更加令人汗颜。
![]()
景区广场上,一尊孔子雕像上,有人踩着浮雕花纹向上攀爬。

他跨坐在雕像肩头,对着镜头比出胜利手势,下面的人喊他下来,出片主角却不听劝告。
在湖南怀化,地标性雕像的手臂上,已被无数次的骑跨,磨去了原有的色泽。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正在向更危险的区域蔓延。
西安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有人为了拍摄照片,踩着墙砖向上攀爬。
越来越多游客攀上脆弱的历史建筑,城砖都秃了一大片。

这些行为,把所有景物,都当成了拍照的背景板。
古树不再是需要敬畏的生命,雕塑不再是承载历史的艺术品。
为了出片,它们都沦为了照片里的装饰元素。
再者,这些漠视规则的人,如果在攀爬的过程中不慎掉落,无辜的景区想必也会跟着一起遭殃……

![]()
别让动物,为出片买单
追求与动物同框,成了许多人拍摄“生命感照片”的选择。
然而,那份想要亲近自然的初心,往往演变成对动物的侵扰。
红山脚下,天鹅湖旁,有人为了拍下天鹅飞翔与落地的画面,拿起石子砸向天鹅。

最终,不堪侵扰的天鹅,只能成群离开。
![]()
动物园的孔雀,总有人试图与它们近距离合影。
他们举着手机步步逼近,遇到开屏的孔雀,故意走上前扒开屏羽,把孔雀当成摆拍道具。

在野生动物园里,尽管明令禁止下车,仍有游客在猛兽区摇下车窗,伸长手臂举着手机拍摄。
这种对安全距离的漠视,在投喂行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有人将手中的菜叶、胡萝卜放在动物头上,再与它们合影,拍下“滑稽”的一幕。
![]()
为了博取流量,有人假意投喂猴子,实则在薯片桶里放入整蛊道具,猴群被惊吓四散。

这样的“搞笑整蛊”,引来无数人效仿。

零食抛向鹿群,看着它们争相抢食的样子觉得有趣,却不知有些食物可能会伤害动物的消化系统。
在自然保护区,还有游客用食物引诱鸟类靠近,打断了它们正常的觅食节奏。
更令人忧心的是,有些人为了拍下有趣的画面,进行非法捕捉。
有些海域,明令禁止喂食、抓捕海洋动物、破坏海域内生态环境。但仍有一大批游客,无视规则,将海星从海中捕捞,摆放在沙滩上任其曝晒,只为拍下“生动有趣”的画面。
![]()
殊不知,海星离水后最多存活几小时。
虎凤蝶作为保护动物,有无知的游客携带捕网进山,前往虎凤蝶栖息地,捕捉蝴蝶放在指尖拍照。
看似无害,实际上蝴蝶的鳞片非常脆弱,在外力摩擦、抓握或挣扎时会大面积脱落,一旦大量脱落,蝴蝶会难以飞行甚至存活。
![]()
在一些商业化景区,动物被迫成为了全天候的拍照道具。
年幼的猴子常年被铁链锁住,变成“合影专用猴”,供游客轮流逗弄合影。
![]()
温顺的小鹿被不断拉扯、惊吓,只为了让它看向镜头。
这些动物眼中流露出的惊恐与疲惫,似乎从未被在意。
最隐蔽的伤害,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
当我们为了拍摄一张与动物的合影而跨越安全距离时,当我们为了获得更生动的画面而干涉动物自然状态时,或许应该反思:
这到底是想要与动物亲近,还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
“到此一游”,仍在继续
有些人在追求“拍得特别”的过程中,不满足于取景,开始干预、摆弄、甚至改动眼前的一切。
本该被好好保存的自然和古迹,反倒成了他们随意动手的背景板。
在不少景区,古墙上新的刻痕总比旧痕更醒目。
古塔的内壁上,游客们刻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斑驳的历史痕迹上,就这样覆盖了一层粗劣的涂鸦。

北京司马台长城上,一对情侣在墙壁上刻字留名。
一旁的游客提醒“这样不好吧”,却被无视,直到刻完后拍照留念才离开。

这种对公共空间的占有欲,在自然景物上表现得更为直白。
原本完整的竹林,不少竹杆上被刻满深深浅浅的字句,新鲜的刀痕在青绿竹衣上显得格外刺眼。
![]()
竹林管理人员只能“结网”,以阻止这些不文明的游客。
![]()
溶洞中,历经多年的自然景观,不仅被乱涂乱画,有人还携带彩色烟雾弹制造氛围感,原本自然的表面,蒙上一层浑浊。

有些人的行为,总是明目张胆。
在艺术街区,喇叭不断警告着“请勿胡乱涂鸦”,这些人不停劝阻,甚至将警告的喇叭都喷上彩漆。

这些看似微小的破坏,累积起来却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损耗。
古迹的修复,需要专业技艺,自然景观的恢复,更需漫长时光。
镜头应该用来记录自然和古迹的永恒,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出片,去破坏那些本该永恒的存在。
![]()
另一种风景
纷乱的镜头之外,还有另一种拍照方式,它和喧哗无关,也和占有无关,而是在人来人往之间,悄悄留下自己的位置。
旧相册,是不会撒谎的。
翻开家里的旧相册,总有些照片让人驻足,像素不高,色彩泛黄,那是八十年代的一个普通午后,小城公园的花坛边,女人坐在石砖之上,没有刻意的姿势,也没有惊扰花草,脚尖停在砖边,花安静开在她身旁。
![]()
没有美颜,没有滤镜,只有真实的笑容和干净的背景。
那个年代的人拍照,懂得保持距离。
长城上,没有攀爬、涂画,也能在没有美颜、没有滤镜的镜头下,留下生动的画面。
![]()
他们相信,最美的风景,应该完完整整地留给后来的人。
所以,旧相册里泛黄的照片,即便五十年后翻开,也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庄重与美好。
如今,这样的温柔正在回归。
在青海湖边,摄影师架起三脚架安静等待多日,只为用长焦镜头,捕捉候鸟起飞的瞬间。
![]()
前往北京游览的许多年轻人,他们选择走入人流稀少的胡同,拍下美丽的影画。
![]()
拍照的瞬间,本就可以不那么“费力”,夕阳斜照下,红墙金瓦自带光芒,无需惊扰任何古迹,也能记录瞬间。
![]()
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普通人的选择:
妈妈告诉孩子,只需静静站着,和花朵一样高,就能拍出好照片,不必踩进花坛。
![]()
在秋日约会的情侣发现,湖泊倒映的晚霞,比起费尽心思制造的氛围更美——大自然,本就是最好的调色师。
![]()
这些照片或许不会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最多点赞,但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实,我们一直都明白:真正值得珍藏的瞬间,从来不需要以伤害为代价。
不必践踏花草、攀爬树木雕像、侵扰动物、损毁古迹,依然能在镜头下“出片”。
![]()
当你选择温柔对待这个世界,镜头里的风景也会以温柔回应你。
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们不仅留住了美,也定义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今,我们见证了太多以美之名的失序。
从踩踏花海到攀爬古树,从惊扰生灵到留痕古迹——
每一张惊艳照片的背后,都可能藏着一处看不见的伤口。

人们追逐“出片”,本是为了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
可当这份追逐变成征服,当欣赏变成占有,照片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明白——
放下出片的执念,才能看见更广阔的风景;
在适当的位置驻足,才能真正与万物共鸣。
愿我们带走的,只是照片与感动,留下的,只有脚印与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