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点淋漓间,一位画家打破了千年山水画的传统边界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广阔图景中,邱汉桥以其独特的水墨语言和深邃的艺术思想,构筑了一个沉静而恢宏的艺术世界。他的画作,既承载着千年国画的文脉,又闪烁着现代创新的光芒,在“黑入太阴”的墨色中,蕴含着一位艺术家对自然、对传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
邱汉桥《世纪魂》
从山川脱胎到脱胎于山川
邱汉桥的艺术道路,印证了从“山川脱胎于予”到“予脱胎于山川”的升华过程。早年,他徜徉于家乡湖北的弯弯小河、清香荷塘与绵绵田野间,稚嫩的笔触下,已然萌生了对自然山水的敏锐感知。
参军后,在繁重的施工工作间隙,他依然坚持速写,积累了极为扎实的造型功底。
艺术的蜕变发生在中央美院的学习期间。邱汉桥曾言,在此“思想观念和艺术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他不再满足于对外在物象的描摹,而是追求与宇宙精神的契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自由境地。这一转变,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有限的尺幅,融入了无限的思考。
![]()
邱汉桥《难忘》
墨点中的宇宙观
邱汉桥艺术最显著的标志,莫过于他对“墨点”的创造性运用。在他眼中,“世界的形象莫不是由‘点’这个最基本的单位组成的”。这些墨点,远非简单的技法单元,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意象与辩证思维。
他笔下的墨点,既是对大斧劈与小斧劈皴法的综合,又包含着皴法的力度,克服了传统皴法或抛或露的不足。
每一个墨点都各不相同,各具意象:它们可以是一丛草木、一块石头,也可代表一片荷叶。万千墨点共同服从于一个完整的水墨世界,营造出空寂、宁静而又澄明的审美境界。
![]()
邱汉桥《心游太玄》
北势南气的融合与创新
邱汉桥的艺术成就,在于他成功融合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南方水乡的灵秀,构建了“北势南气”的学术体系。他的画作既有南国水乡的婉约润雅,又有北国山峦的雄浑凝重,将经典的道家哲学与现代艺术理念巧妙结合。
他将自己的笔墨技法概括为“锤头皴”和“水润墨涨法”。锤头皴落入纸上“像是人们用锤头敲打山石的痕迹,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响”,体现着力度;而水润墨涨法则是水墨氤氲的效果,体现秀丽与神韵。这一刚一柔,一阳一阴,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跨越传统的胆魄
![]()
邱汉桥《辉映圣山》
邱汉桥有着超越前人的胆魄。他主张现代中国画创作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跨越明清”,与关仝、李成、范宽等大家对话,发现中国画的阳刚之大美。
在他看来,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艺术家应当创作出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作品。
他的作品虽然根植传统,却洋溢着鲜明的现代气质。他大胆引入现代构成意识,用团块式结构布局,收束画面物象,不拘泥于局部描画,而着重于整体气势的把握。
从远处看,他的作品总给人近乎版画的强烈对比效果,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
“忘我忘象”的大美境界
![]()
邱汉桥《东方神韵》
邱汉桥的艺术思想,深深植根于老庄“道法自然”的哲学。他将“忘我忘象”的大美境界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法自然,天、地、人和谐之美,作为中国艺术的灵魂理想。”
“忘我”不是“无我”,而是忘掉“小我”,将自己融入“大我”,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宇我”精神。
“忘象”则出自王弼的“得意忘象”,强调了“意”的重要。这种思想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物象的表面形似,进入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境。
在邱汉桥看来,中国画对造型的要求不同于具象的描摹和抽象的“不似”。形象和物象只是一种载体,重要的是表现超乎形象之外的人的感情和内在的气质,表现心灵深处的幽情。
四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中,邱汉桥经历过重重变革与困惑,从鱼米之乡的湖北参军来到东北,地域的变化和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他的意志。
![]()
邱汉桥《圣水和光》
最终,他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发现了大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如今,当我们站在邱汉桥的画作前,感受到的不仅是墨与水的交响,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在那静谧而深邃的水墨世界中,我们仿佛能听见大自然的呼吸,感受到宇宙的脉动。这正是邱汉桥艺术的魅力所在——在黑白之间,诠释天地大美;在点画之中,蕴含无限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