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月2日下午,上海音乐厅后台,日本指挥家、羽管键琴演奏家铃木雅明身着深色西装,言语温和:“巴赫的力量是跨文化的——它给我们带来生命力与生存下去的勇气。”窗外是上海的秋日晴空,室内是一场跨越三百年前的音乐对话。作为上海音乐厅建成95周年特别呈现及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这场音乐会是铃木雅明与日本巴赫古乐团的中国首演,且在中国内地仅此一站。
23年录完巴赫康塔塔全集
“巴赫声乐作品,我几乎完全是自学。”这位71岁的日本指挥家坦诚分享了他的音乐历程。
日本巴赫古乐团创立于1990年,在创始人铃木雅明带领下,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巴赫作品演绎权威,以其“透明、细腻、平衡且充满戏剧张力”的独特演奏风格享誉全球。自1995年起,乐团开启了一项历时23年的宏大工程——完整录制巴赫康塔塔全集65卷,并于2018年圆满收官,被誉为“录音史上的里程碑”。
![]()
![]()
演出现场
铃木坦言,他的巴赫演绎最初在欧洲引起震惊,“德国乐评人最初难以接受一个亚洲音乐家对巴赫的诠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先后获得莱比锡巴赫奖章(2012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巴赫大奖(2013年)及德国联邦十字勋章(2001年),用实力打破一切质疑。
作为亚洲巴洛克音乐复兴的灵魂人物、巴洛克泰斗唐·库普曼的亲传弟子,铃木雅明从自学起步到建立独具特色的巴赫诠释体系,他用三十年证明了巴赫的音乐属于全世界。
![]()
![]()
演出现场
古乐是一种心态
“古乐演绎不仅是乐器问题,更是一种‘世界观’和‘心态’,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并呈现音乐本身。”谈及古乐器时,铃木雅明眼中闪着光。
他解释,巴洛克乐器与现代乐器在构造、音色上有着显著差异——如使用羊肠弦、不同指板长度等。古乐复兴运动始于1960-70年代,旨在使用仿古乐器和历史考证的演奏方式还原音乐作品的原始风貌。
![]()
演出现场
“但关键不在于必须使用古乐器,”他随即强调,“我不是一个非常教条的人,格伦·古尔德用现代钢琴也能弹出巴洛克音乐的精髓。核心在于心态——我们是否谦卑地让音乐本身引领我们。”
2025年适逢J.S.巴赫诞辰340周年,本场音乐会由铃木雅明亲自执棒并演奏羽管键琴,不仅展现其一以贯之的学者风范,更以一套精心编排的3部巴赫"宝藏作品",带领申城观众深入巴赫丰富多元的音乐世界。
三部巴赫“宝藏曲目”
“上半场的《G弦上的咏叹调》或许大家都听过,但它原是为弦乐组写的。”铃木调皮地眨眨眼,“那段著名的咏叹调可能是巴赫为了让小号手休息——不然他们一直吹,会变成‘香肠嘴’。”
音乐会上半场演绎两首巴赫管弦乐经典之作:《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BWV 1068,其中由第二乐章“咏叹调”改编而来的“G弦上的咏叹调”,旋律优美、广为流传;《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则以其精湛的复调技巧与戏剧性的音乐对话,成为巴洛克协奏曲中的典范。
![]()
![]()
演出现场
下半场的世俗康塔塔《太阳神与牧神的争吵》是本次演出的最大亮点。由于篇幅较长、题材特殊,该作品在现代音乐会上完整上演的机会极为有限。但这部作品在巴赫的世俗康塔塔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不仅题材罕见地取材于奥维德神话,通过阿波罗与潘的音乐比赛,展开了一场关于高雅与通俗的艺术思辨,更以其完整的戏剧结构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展现了巴赫在宗教音乐之外卓越的创作才华。
值得一提的是,女高音歌唱家乔安妮·伦恩(Joanne Lunn)作为该曲目专辑录制的原班成员,在音乐会上再度饰演莫摩斯(Momus)一角。这不仅是对巴赫诞辰340周年的诚挚献礼,更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次感受巴赫戏剧魅力的珍贵机会。
原标题:《从自学成才到巴赫权威,铃木雅明携日本巴赫古乐团中国首演》
栏目主编:张熠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 陈雨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