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解放军上海入城仪式,一外国人开车拦路,陈毅大怒:先抓起来再说

0
分享至

1949年7月6日,上海街头锣鼓喧天,十万人齐聚,为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就在这庄严一刻,一外国人突然开车冲破警戒线,硬生生拦住了解放军的队伍

检阅台上的陈毅一声令下:“先抓起来再说!”

这个美国人到底是谁?他为何当众挑衅?此事最后又是如何处理的?



军队入城

1949年初春,经过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军掌握了南下的主动权。

南京和上海成了下一个目标,毛主席决定对陈毅委以重任,让他去当上海的市长。

那时候的上海,是远东最繁华的国际都市,有600万人口、大片外国租界、大量外资企业和侨民,还有无数目光正冷眼旁观这场接管大戏的西方势力。

相比其他城市,攻占上海的难度不在军事,而在接管后的治理



上海是中国经济命脉的一部分,有各类工业设备、电厂、自来水系统、银行、报馆、码头。

如果因为战火损坏严重,将影响全国政权建设进程,陈毅为了很好地接管上海这座城市,做了不少工作。

1949年5月27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来到了上海的街头,没有枪炮声,没有马蹄声,只有齐刷刷的步伐声。

进城以后,十万解放军没有破坏市政,没有搜刮百姓的粮食,为了不打扰百姓休息,他们宁愿睡在街头巷尾。

有老人颤着手伸出热水壶,悄悄放在离战士最近的地方;有妇女打开门缝,递出一包热馒头又飞快缩回屋内。



陈毅元帅在入城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召开庆功会,也不是巡视胜利果实,而是在临时搭建的会议室里,亲自为战士们上“第一课”。

为了防止混乱,他特意设立临时军管会,严密划分各部队驻扎区域,并下令每隔两个街区就设置一个军纪监督点,一旦发现破坏纪律者,当场通报。

陈毅还以身作则,他拒绝下榻高级饭店,只在一个老旧洋房中简单安顿。

每天早晨,他亲自带队走访街道,和市民对话,听取他们对解放军的看法。

有一回,一个老茶馆老板小声地向他反映:“部队挺好,就是有士兵晚上在弄堂里洗衣裳,吵到了邻居。



第二天清晨,这条街道便悄然多了一块布告牌:“夜间不得洗衣,扰民即罚。”

更难得的是,面对“旧警察”的接管问题,陈毅没有一刀切,而是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

上海公安局原班人马多数未逃,他便命李士英、潘汉年等人主动接洽,对愿意投诚者不仅保留职位,还安排再培训。

这一做法,迅速稳住了警界人心,市民看到熟面孔的警察依旧在岗,只是换了臂章、换了旗帜,却多了股敬畏和清正,心中自然安稳。



仅仅三周后,整个上海的城市秩序基本恢复,自来水、电车、邮政、粮铺、报纸全面复工。

更令人惊叹的是,工厂开工率在短短一个月内飙升至80%,比战前还要高出一截。

这时,陈毅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再办一次“入城式”



洋人挑衅

1949年7月6日,上海百姓或手举红旗,或戴着解放军帽模样的纸制头饰,准备一睹人民军队的风采

陈毅身穿整齐戎装,佩戴军管会臂章,站在检阅台上,眺望着铺天盖地的队伍与欢呼。

正当部队行进至东长治路溧阳路口,群众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喝彩,气氛正至高潮之际,一声突兀的喇叭声响起。

只见一辆墨绿色的美式吉普车自远处疾驰而来,车速极快,卷起一地尘土,竟不顾路障与警卫,直直冲向行进中的队伍!



人群惊呼四起,有孩童被父母迅速拉退,战士们警觉地侧身让开

但那吉普车却毫不减速,硬生生冲进了队伍最前排,将正在列队行进的一班士兵拦在车头前

军鼓骤停,长号哑音,队伍一阵骚动。

几名交通民警立即上前拦截,拦在车窗前高声喝令:“这里禁行!快熄火下车!”

车内人却毫无畏意,只见他戴着墨镜,嘴角叼着半截未熄的香烟,眼神里满是轻蔑。



他并不下车,反而探出头来,一手搭在车窗边,声音粗哑又蛮横:“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美国人!谁敢拦我!”

此人正是美国驻沪总领馆的副领事威廉姆·欧立夫,在旧上海时期,他凭借“洋人”身份享尽特权,从未将本地政权放在眼里。

即便眼下政权更替,他依旧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脸。

检阅台上的陈毅眉头一蹙,立刻意识到这不单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而是对新政权的赤裸裸挑衅。

他转身对副官低声道:“把他给我带走,先抓起来再说。”



几分钟后,公安武装小队便赶至现场,将欧立夫从车内强行带出。

欧立夫暴跳如雷,一路叫嚣:“你们竟敢动我!我可是美国领事馆的人!你们疯了!这是国际事件!”

他双手挥舞,甚至一度试图殴打执行任务的警察,场面一度混乱。

最终在几名警员的合力控制下,他被塞进了一辆戒备森严的军用卡车,带往提篮桥公安分局。

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队伍重新集结,鼓声重启,游行继续进行。



正式道歉

提篮桥公安分局,威廉姆·欧立夫一边挣扎,一边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夹杂着英文咆哮:“你们这是非法拘禁!我是美国领事馆副官!你们知道后果吗?!”

穿着中山装、神情锐利的副局长钱惠民而后赶来,他从怀里抽出一张记录单,语气不疾不徐:

“你扰乱市政活动、破坏公共秩序、试图伤害执勤警察、拒不服从我国执法,每一条,足够依法处理你。”

“你敢?”欧立夫嗤笑,眼中仍有倨傲。



“我们不怕你是谁。”钱惠民靠近一步,语调陡然一冷,“我们只讲法律。”

欧立夫怔住了,他想叫嚣、想翻桌,最后却只是无力地瘫坐椅中,喃喃一句:“我可以打电话……”

钱惠民点头:“可以,但在你接受处理之后。”

数小时后,面对一连串审问与证据,欧立夫的态度终于开始松动

他低头认错,承认自己蓄意冲撞游行队伍,辱骂、推搡执勤人员,并在警局内打砸公务物品。



陈毅得知这一进展,只简单说:“按中国法律处理。”

接着,他又亲自批示:“让他公开道歉,赔偿损失,如果不服,那就按程序拘留。”

欧立夫最终妥协,他签下了悔过书,并在公安机关监督下,写下了一封致上海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正式道歉信

信中,他表示“因对新中国法律制度不了解,做出严重失礼行为,愿诚恳道歉,承担相应责任”。

这封信原本只计划张贴在市政通告栏,供本地群众阅读,但陈毅却拍板:“送去《人民日报》,必须让全国人民知道:这个国家,已经不是那个洋人骑在脖子上撒野的中国了。”



194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显眼位置刊登了那封用中英双语写就的《威廉姆道歉信》。

报纸一经刊出,轰动全国,茶馆中,报童高喊:“美国人认错啦!”

街头巷尾,市民争相传阅,许多老工人擦着粗糙手掌上的油污,捧着报纸看了又看,有人甚至激动得拍着桌子说:“这才是我们的政府!”

在北平、天津、武汉等地,其他外国驻华机构也通过各自的渠道了解到了这份信的内容,纷纷震惊不已。

美国驻沪领事馆当天便发来措辞强硬的抗议信,称“这起事件严重损害了美国外交人员的尊严”,要求立即释放欧立夫,并对公开道歉一事“予以撤回与澄清”。



陈毅拿到抗议信后,只是冷笑一声,说道:“若接受不了,就请离开。”

这个答复很快通过外事系统传回美国,使领馆一时震怒,但又无可奈何。

几天后,欧立夫按照法律程序被短暂拘留,并在赔偿了警局内受损财物费用后获释。

走出警局那天,他脸色铁青,再无昔日趾高气昂,而在整个上海,人民的士气却因此大振。

那封刊登在《人民日报》的道歉信,不只是对陈毅个人的胜利,更是对整个旧时代“洋人至上”逻辑的终结。

它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碎了傲慢,也点燃了亿万国人的骨气。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兴趣知识 incentive-icons
兴趣知识
感谢关注 感谢喜欢
899文章数 1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