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贪玩脑”切换到“学习脑”:父母用这三招

0
分享至

从“贪玩脑”切换到“学习脑”

父母用这三招

作者丨王立铭

马上就要期中了,许多家长那根“鸡娃”的弦又绷紧了,开始琢磨怎样让孩子学得好、学得快。

可是让孩子热爱学习,光是口头督促,或者让孩子多刷题,恐怕不见得有很好的效果。要让学习真正事半功倍,就得先把“车灯”打开,看清前面的路,也就是弄清楚学习的底层规则:大脑怎么接收新知识,怎么把它们存储下来,以及怎么在关键时刻把它们调用出来。

最近,脑科学家、也是得到App课程《脑科学50讲》主理人王立铭老师,出版了一本新书《脑科学讲义》,我们可以跟随王立铭老师一起来看看,怎样把孩子的“贪玩脑”培养成“学习脑”。

在这本书里,王老师讨论了学习的本质——大脑怎么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建立起高效的连接;学习的陷阱——为什么大脑有时会把无关的事物绑定起来学习;还会走进大脑内部——我们日常学到的东西在神经层面是如何被存储和唤醒的;王老师还把原理还原为几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点击订购↓

01

学习的本质


我们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学习,到底是在学什么?

虽然我们未必愿意承认,但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把学习理解成往孩子脑袋里“倒”东西——知识像水,脑子像桶,唯一的任务就是把桶装满。

可大脑的工作方式完全不是这样。它不是一个存放东西的容器,而是一套会不断自我改造的“电路系统”。每当孩子学会一件新事物,都是在接通一条新的线路——让相同的“输入”,从此能触发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输出”。

上面说的“输入”好理解,就是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比如历史课上看到一个人名,物理题里遇到一个公式,化学实验中闻到一种气味;“输出”就是大脑给出的反应,比如立刻想到对应的历史事件,写出正确的计算步骤,或者判断那是硫化氢的味道。只要有一次经历,让同样的输入触发了不同的输出,就说明大脑完成了一次改造,这就是学习。

大脑学习新知,通常会走两条路。

第一条,是你应该听过的“巴甫洛夫的狗”那条路——两个原本无关的事物,只要总是一起出现,就会被连在一起。铃铛声总是伴着喂食,狗听到铃铛就会流口水;同样,学生反复在题目里看到“马丁·路德”,就会自动联想到宗教改革;看到“F=ma”,就会在脑中调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完整含义。

第二条,是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那条路——把某个行为和它的结果绑定在一起。鸽子在按压杆子几次、偶然得到食物后,就会不断去按杆,因为它学会了“按杆=有好事发生”。

在学习中,孩子也会形成类似的联系——一次用独特的方法解题被老师表扬,他下次考试就更可能沿用同样的思路;一次在化学实验中正确操作带来全组的成功,他也会把那个步骤牢牢记住。

明白了学习的两条路径,你和孩子的努力方向就更清楚了:不是一味地往脑子里塞知识,而是让它在足够多、足够精准的触发条件中反复出现,把那条线路真正接牢。

记一个历史事件,不只是把时间和人物写进笔记,还要能在电影情节里认出它,在博物馆看到实物时叫出名字,甚至在家里聊天时用它解释当下的新闻。

每一次新的触发,都是在不同场景里“敲打”那条线路,让它从临时搭建的通路,变成稳固、可靠、随时能用的回路。

点击订购↓

02

学习的“陷阱”

但我们还得知道,大脑在学习时虽然很擅长接新线,却也可能接错线。

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用鸽子做实验:他把鸽子关在一个会定时掉落食物的笼子里,而食物掉落的时间与鸽子当时的动作完全无关。可没过多久,鸽子们自己却学习总结了出各种求食物的方法——有的原地转圈,有的上下点头,还有的专门啄笼角,似乎这些动作真能让食物从天而降。

像这样接错线,并不是大脑笨,而是它固有的生存策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谨慎求证往往太慢——草丛有窸窣的响动,如果你还要等看清是不是豹子再跑,命可能就没了。

所以大脑更倾向用一种粗糙但高效的方式应对:只要两件事总是一起出现,就先假设它们有关,真相以后再说。

这套策略,在危急时刻救过无数生命,可放到学习里,就很容易闹笑话。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军在一座小岛上修了军事基地,定期空运物资,还会分午餐肉等食品给岛上的居民。

久而久之,当地的人就形成了一个因果想象:天上“大鸟”一来,食物就会到。战争结束,美军撤走,他们依然修跑道,甚至用木头做飞机模型,虔诚等待“大鸟”再次降临。

听起来很荒唐,但换个场景,我们自己也差不多。比如,某次考试前早上吃了一根油条、两个鸡蛋,考得不错,从此逢大考必复制这份早餐;或者运动会上穿了一双鞋跑进前三,就坚信比赛必须穿这双“幸运鞋”,哪怕鞋面破洞也舍不得换。

03

学习发生的神经机制

你说这些是迷信也好,是无伤大雅的“小习惯”也好,它们的发生,其实都有一个共同条件——两件事必须几乎同时出现,大脑才会把它们牢牢连在一起。

如前面提到的,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放到微观层面来看,就是突触前后的神经元需要同步活动,彼此的连接才会加强。

1949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发现,当神经元A的活动激活了神经元B,这两个神经元会发生一些生长或代谢变化,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牢固。这个著名的“赫布定律”常被概括为一句话——总在一起活动的神经元,也将会被连接在一起(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突触连接增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突触前的神经元会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突触后的神经元会增加受体蛋白来接收信号。就像一个人说话更响,另一个人耳朵更灵,两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自然会提高。这类变化可能在几秒钟内就发生,形成短期记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带“阅后即焚”功能的便签,只能短暂存放刚学到的内容,几秒到十几秒后就会自动清空,除非及时“存档”到长期记忆里。

而要让信息进入长期记忆,需要更深度的突触改造,比如突触面积扩大、数量增加,甚至合成新的蛋白质来加固连接。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小时,但一旦完成,就能保存几天、几个月,甚至更久。

大脑的带宽有限,短期记忆能成功升级成长期记忆的只是少数,就算进了长期记忆库,也不一定能随叫随到。这很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很多时候学得快,忘得更快。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在我们头脑里长久占据一席之地呢?

我直接告诉你答案——越是和生存息息相关的事,大脑记得就越牢、调用得越频繁。比如“加西亚效应”:人或动物一旦吃了有毒的食物并感到不适,就会终生记住它的样子和味道,下次见了都自动绕道走。已经吃过的亏,可不想再尝一遍。

点击订购↓

04

学习的方法

既然大脑对生存相关的信息这么“上心”,那能不能把这套机制借过来,让我们想记的其他知识也在脑里牢牢扎根呢?

当然可以。接下来我想分享三个基于大脑学习原理的实用记忆方法。

方法一,让大脑觉得你学的东西很重要。

虽然我们平时学的东西多半和生死无关,大脑也搞不懂我们为什么要背古诗或乘法表,但我们可以“骗”它。一个办法是不断重复,让它以为这是重要信号;另一个是调动情绪,把信息和奖赏或惩罚绑在一起。

古代私塾里,背不出来要挨戒尺,其实就是用情绪刺激来加深记忆。今天我们当然可以换成更温和的办法,比如奖励自己吃点好吃的,或者刷几分钟短视频,也能起到类似效果。

方法二,巧妙利用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时间差。

短期记忆只能撑几秒到十几秒,而长期记忆的建立需要几十分钟甚至更久。如果一口气塞太多新内容,短期记忆很快就满了,而长期记忆还没来得及形成。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两者之间的时间差,“间隔重复”:学一会儿先停下来,隔几个小时或几天再复习,让大脑有时间加工。

很多线上学习软件正是这么设计的——你刚学会一个单词,它不会立刻让你背十遍,而是隔几天、甚至在全新的题目里突然冒出来,打你一个猝不及防,也让它变成你的长期记忆。

方法三,让记忆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长期记忆存得再好,如果找不到“入口”,等于白存。就像去图书馆借书,你得知道书名或位置才能找到。给记忆多加几个线索,提取起来就容易得多。

比如多做联想、多画联系图,把零散信息串成线、织成网。这样只要想起一个点,就能顺藤摸瓜地记起一大片内容。

背一首五言绝句,比记二十个互不相关的汉字容易,因为它有结构可依。“记忆宫殿法”也是同样的原理——在脑中搭建一个虚拟空间,把信息放在不同位置,让碎片知识彼此相连。

你甚至可以每周抽一个晚上,把这周学到的三个知识点画成一张“路线图”:物理里“力—运动—能量”如何转化;数学里“单调性—导数—极值”的逻辑关系;化学里“离子方程—沉淀—可溶性表”的相互指认等等。这样一来,你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当你明白了学习的本质、常见的陷阱和背后的神经机制,就等于拿到了一本属于你孩子的“头脑使用说明书”——过去那些靠摸索得来的方法,不管对还是不对,都可以放下,因为现在你可以直接依照脑科学的原理,去选择和调整最适合你孩子的学习方式。

而作为脑科学家,我深知,研究大脑可能是宇宙中唯一一种“自身探索自身”的工作。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注定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也必然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希望当你拿到这份“说明书”后,依然能对大脑保持敬畏与好奇,继续和我一起探索前行。

《脑科学讲义》

点击订购↓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

独家0基础哲学课

哲学100问

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300期课程丨250张逻辑图丨2500年哲学史

扫码订购 - 永久收听(附文稿)

收听方式

① 扫码收听

② 下载“小鹅通”APP(可下载音频)

购课后领取逻辑图

加助手微信号:zhexue100zhushou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完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南海丢了面子,美国要找回场子,中国换上高阶打法,先手落下硬棋

南海丢了面子,美国要找回场子,中国换上高阶打法,先手落下硬棋

知鉴明史
2025-11-04 19:49:14
急了!见中国光刻机不断进步,荷兰外相:中国用间谍偷我们技术​

急了!见中国光刻机不断进步,荷兰外相:中国用间谍偷我们技术​

寻途
2025-11-03 20:33:46
“女朋友出轨后,叫闺蜜来陪我,闺蜜还真答应了!”网友全看懵了

“女朋友出轨后,叫闺蜜来陪我,闺蜜还真答应了!”网友全看懵了

万能学爸
2025-11-04 22:53:00
男性须知:女人在哪个年龄段最容易出轨,这四句话,告诉了你

男性须知:女人在哪个年龄段最容易出轨,这四句话,告诉了你

荷兰豆爱健康
2025-11-06 02:52:41
是谁在控制着宇宙的一切?也许爱因斯坦的猜测是对的

是谁在控制着宇宙的一切?也许爱因斯坦的猜测是对的

心中的麦田
2025-10-27 20:57:34
有点意思!吴宗宪复播,先表态自己是中国人,后又隔空称赞大小S

有点意思!吴宗宪复播,先表态自己是中国人,后又隔空称赞大小S

小咪侃娱圈
2025-11-01 13:17:47
上海女子出轨被抓,现场卫生纸满地,两人身份被扒,简直不可思议

上海女子出轨被抓,现场卫生纸满地,两人身份被扒,简直不可思议

历史伟人录
2025-11-01 21:26:14
老婆出轨后,对方的妻子找到我,你老婆跟我老公好上了

老婆出轨后,对方的妻子找到我,你老婆跟我老公好上了

诡谲怪谈
2025-11-04 21:09:44
江苏一校花,仙姿玉貌,五官精致立体,太迷人了!

江苏一校花,仙姿玉貌,五官精致立体,太迷人了!

科学发掘
2025-11-02 17:04:53
特朗普和MAGA们遭遇重大失败,纽约市市长易主

特朗普和MAGA们遭遇重大失败,纽约市市长易主

山河路口
2025-11-05 19:28:18
苹果因忘记禁用一个关键设置,新版App Store前端代码被完整扒下

苹果因忘记禁用一个关键设置,新版App Store前端代码被完整扒下

IT之家
2025-11-05 08:21:08
贪了10亿后,陈布雷要求严惩孔祥熙,蒋介石:不要声张,不要调查

贪了10亿后,陈布雷要求严惩孔祥熙,蒋介石:不要声张,不要调查

史笔似尘钩
2025-10-17 21:17:57
一夜情用力过猛,女子当场去世,男子被判两年

一夜情用力过猛,女子当场去世,男子被判两年

书画艺术收藏
2025-07-11 19:25:03
中荷谈崩后,荷兰第2波反击开始,东南亚新厂扩建中,一年后供货

中荷谈崩后,荷兰第2波反击开始,东南亚新厂扩建中,一年后供货

谛听骨语本尊
2025-11-05 17:34:19
她长得很漂亮,却数次拒绝赵本山,低调嫁演员丈夫,今凭实力走红

她长得很漂亮,却数次拒绝赵本山,低调嫁演员丈夫,今凭实力走红

艳儿说电影
2025-11-04 20:06:26
当内心不平、气到“上头”的时候,先别着急“开炮”,深呼吸冥想

当内心不平、气到“上头”的时候,先别着急“开炮”,深呼吸冥想

沐浴春江
2025-09-11 21:39:25
黄埔,为何被高端商业集体嫌弃?

黄埔,为何被高端商业集体嫌弃?

广州PLUS
2025-11-05 19:33:21
谷正文口中最硬的骨头,张志忠夫妇牺牲后,儿子自杀,女儿命更苦

谷正文口中最硬的骨头,张志忠夫妇牺牲后,儿子自杀,女儿命更苦

黑句本
2025-10-30 20:23:08
莫兰特交易传闻锁定西部劲敌!这笔交易或在2026年截止日前达成

莫兰特交易传闻锁定西部劲敌!这笔交易或在2026年截止日前达成

夜白侃球
2025-11-05 15:32:42
对岸统一的风向:赖清德由独转统,或能成就统一功绩~

对岸统一的风向:赖清德由独转统,或能成就统一功绩~

蛙斯基娱乐中
2025-11-05 05:53:03
2025-11-06 04:27:00
听哲学 incentive-icons
听哲学
发布哲学相关干货
4183文章数 72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科教融合 四川越西举办青少年机器人比赛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体育要闻

赢下皇马,会是利物浦的转折点吗?

娱乐要闻

港星林尚武突发心脏病去世

财经要闻

事关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办发声

科技要闻

大转弯!特朗普再提名马斯克盟友任NASA局长

汽车要闻

智己LS9入局"9系"混战 全尺寸SUV市场迎来新变量

态度原创

家居
本地
时尚
教育
公开课

家居要闻

别样府院 畅享诗意生活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今年一定要拥有这件大衣,复古又时髦!

教育要闻

最新:2026年南京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曝光!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