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邦的传承故事让人看到,华人企业家正在从“家族的财富管理”迈向“家族的制度管理”。吴清亮的离世,或许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所留下的那份冷静、细致、跨代的规划思维,正是下一个时代的新气象。
2025年8月,日本立邦涂料创始人吴清亮以98岁高龄离世。这位从潮州走出的华人企业家,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把一家小型油漆代理商,打造成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亚洲化工巨头。
而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完成了另一项“世纪工程”——一场极为精妙的家族传承布局。
几个月前,立邦母公司Nipsea International向监管机构提交文件,显示吴清亮的持股已转移给六位孙辈,共计10亿股、价值超过100亿新元。而他的儿子、现任立邦集团董事长吴学人,仅获发一股可赎回优先股,但拥有90.9%的投票权。
家族财富交给第三代,企业控制权交给第二代,这种带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时代气息的隔代传承方式,在华人企业史上极为罕见。
谁说家族传承不能创新?隔代传承破局
吴氏家族的传承模式,可以视为一种“财富先行交接、控制暂缓让渡”的设计。第三代先成为名义上的股东与受益人,第二代则通过特殊股份结构,继续掌握公司方向。
这种做法乍看复杂,实则逻辑清晰:吴清亮的儿子吴合进已年逾七十,如果先让第二代全面接手,再几年后再度转交第三代,势必要经历两次税务、法律、治理上的过渡。吴氏家族选择一步到位,把所有权直接交给第三代,让传承链条更长远,同时又通过“超级投票权”机制,保证家族控制不失稳。
吴氏家族的布局也展示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智慧。它反映出华人企业传承从“父传子”走向“结构化传承”的新阶段。
第一代创业者注重财富积累;第二代更看重企业治理;而第三代需要被制度化纳入一个稳定的财富与责任体系中。这种跳代安排,正是以一种精算方式降低“频繁继承”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税务角度看,隔代传承可以显著减少继承成本。许多跨国家族在香港、新加坡设立信托架构,就是为了提前完成资产过渡,避免未来被高额遗产税侵蚀。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让第二代专注掌控与稳定,而第三代则通过受益人的身份逐步学习、参与,是一种渐进式传承的实践形式。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华人家族对“企业长寿”与“财富安全”平衡的思考。吴氏家族并未执着于家族内部经营,而是早早让职业经理团队承担主业。家族的角色,更多转向守护文化与方向感。这与传统的“父死子继”截然不同,是一种现代治理下的家族精神延伸。
![]()
吴学人(吴清亮长子),出生于1953年4月6日
隔代传承的优点与在中国的可能
然而,隔代传承并非没有隐忧。
首先是“情感隔代”的天然断层。
第三代通常没有经历企业创业和扩张的过程,对家族企业的认同感往往建立在血缘而非事业上。
财富来得太早、太容易,未必能带来责任感。第二代若未在制度上设下足够的约束和教育机制,极容易让家族财富在代际更替中被“稀释”。
其次是权力与利益的分离风险。
第二代有权决策,却没有主要的经济权益;第三代享有收益,却没有控制权。这样的结构在和平时期可以稳定,但一旦家族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或个人利益冲突,治理危机可能迅速爆发。
吴氏家族能够维持平衡,一方面得益于多年累积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依靠立邦本身早已建立的职业化管理架构。但若换作治理结构脆弱的家族企业,这种安排可能反而成为隐患。
此外,隔代传承要求第二代具备极高的“中间人智慧”。
他们既要稳住公司经营,又要当好财富守门人,还要教会第三代如何承担未来的责任。一旦第二代失去平衡或中途变更意志,整个传承设计都可能失效。简而言之,隔代传承的核心不是制度设计,而是信任与时间的博弈。
隔代传承能否在中国大陆推广?答案是谨慎乐观。
隔代传承并不适合所有家族,它要求企业已高度规范化、经营团队独立且稳定,家族内部也具备成熟的治理文件,如家族宪章、信托协议、投票安排等。多数内地家族企业目前仍处在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接阶段,还远未到“跳代传承”的时机。
但立邦的案例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传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可设计、可分层的战略过程。企业家完全可以提前设计“控股权与所有权的时间差”,让财富的交接与权力的交接错开进行,从而降低企业动荡风险。
隔代传承的最终目标,不是绕过谁,而是延续什么。吴清亮留给后代的不仅是一家世界级企业,更是一种代际之间的信任机制。对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这种信任必须通过制度来固化,通过教育来延续,通过治理来体现。
![]()
![]()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系来自官方信息和媒体报道,内容可能涉及作者个人观点,但不代表本公众号和本公司的立场,如对版权和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