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楚味蒸香传,沔阳三蒸有“蒸”功
![]()
李和鸣大师的邀约,像一枚浸着江汉水汽的邮戳,印刻在我的心里大半年。直到近日得空奔赴仙桃,踏入那间飘着恒久蒸香的非遗工作室,才懂何为“久候终逢,相见恨晚”——这一尝,沔阳三蒸便以最温柔的力道,彻底“蒸服”了我。
于我这个好吃的饕客而言,真正能入心的美食,从来无关食材的珍稀与否,亦非繁复工艺的炫技。在我看来,食物的至高境界,是一场灵魂的相遇:如同在喧嚣世间撞见知己的眼眸,无需多言,便懂那份藏在烟火里的温柔与赤诚。
![]()
仙桃古属沔阳,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河网如织,湖荡星罗,天生便是“鱼米之乡”。这里的人们深谙“食鲜”之道:鲜活的鱼虾、饱满的谷物、水灵的蔬果,最忌重油重火的辜负。于是,“蒸”这一最质朴的烹饪方式应运而生——以水汽为媒,让热量温柔渗透食材肌理,既锁住营养,又留存本真滋味。这种不刻意、不张扬,顺应食材本性,方能成就至味。其根,深扎在楚地水土里,其魂,藏在“道法自然”的千年智慧中。
![]()
李和鸣大师的“蒸功夫”,在开席的那一刻便徐徐铺展。
最先登场的“无花果炖生鱼片”,是蒸与炖的精妙契合。仅用矿泉水作底汤,投入鲜切的财鱼片与清甜无花果,仅需八分钟蒸炖,便成就了“无味之味,乃是至味”的意境。这种对食材的信任,对沔阳蒸菜的自信,堪称大师的手笔。
![]()
揭开盅盖的瞬间,热气裹挟着果香与鱼鲜扑鼻而来,鱼片洁白弹滑,汤汁清润回甘,无过多调料的纷扰,唯有食材本味的纯粹交融,一口便涤净了旅途的尘嚣。
粉蒸是沔阳三蒸的“当家绝技”,香醇的味道,干香的米粉,软糯的口感,鲜美的味道,那一口销魂的美味,真的让人对它俯首称臣。
![]()
而粉蒸黄骨鱼,李大师介绍道:“米粉必选本地籼米磨制的生粉,黄骨鱼需是现捕现杀的鲜活货,用盐、料酒、姜片轻腌五分钟,让鱼肉悄悄吸足底味,再均匀裹上米粉码入蒸笼。猛火八分钟,蒸汽穿透鱼肉的每一寸肌理,上桌前淋一勺麻油、酱油、醋调制的三合汁,瞬间激活鲜香”。而当我夹起一块入嘴,松软的米粉带着米香,鱼肉细嫩鲜美,酸鲜汤汁浸润其中,满口都是江汉平原独有的湖鲜气息,纯粹得让人动容。
![]()
清炖白莲则是另一种境界,是扣蒸技法里的诗意与清雅。选用沔阳本地盛产的莲子,去皮去芯后用温水泡发三小时,装入扣碗,加少许冰糖与清水,中火慢蒸四十分钟。直到莲子吸饱水汽,变得软糯香甜、绵密起沙,倒扣盘中,颗颗饱满圆润。这道菜是当地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素味担当”,入口的清甜里,藏着沔阳人对生活的清雅追求——不重油、不重盐,却能在一口纯粹的甜润中,勾起对故乡、对幸福生活的柔软联想。
![]()
若说前几道菜是“清鲜序曲”,那“饭蒸腊味”便是整场宴席的“风味高潮”。木制长甄端上桌时,香气已然冲破束缚,直钻鼻腔。籼米打底,铺上切得薄薄的腊肉、腊肠、腊鱼,撒上姜丝葱花同蒸。李大师介绍这道菜的特色时,激动的说道:“饭有菜味,菜有饭香”。果然,开盖的瞬间,油亮的米饭透着腊香,颗粒分明,腊肉肥而不腻,腊肠咸香带甜,腊鱼鲜醇入味。米香与腊香交织,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藏着沔阳人最实在的烟火温情。
![]()
![]()
席间一道道蒸菜轮番登场,各有乾坤:粉蒸五花肉香软滚烂,肥而不腻;豆豉蒸腊猪尾酱香浓郁,越嚼越香;炮蒸芋头细腻软糯,入味三分;太极蒸双蔬清新雅致,脆嫩多汁。
![]()
尤其是扣蒸小尖圆则颠覆了对传统黄焖肉圆的口感,鲜香绵柔,吃起来肠胃舒坦,不软不硬、不浓不淡的滋味,恰是生活本真的模样。
![]()
而席上最后上桌的是鳝鱼糊米粉。这是鱼米之乡的馈赠,更是江汉平原的味觉记忆,更是一口鲜醇入魂的细腻之享。
![]()
绵密顺滑、浓稠的糊汁裹着淡淡的胡椒辛香,鲜得直透味蕾,而米粉则吸饱了鳝糊的精华,入口软滑却不失嚼劲,牙齿轻碾间,米粉的米香与鳝糊的鲜美在口中迸发的滋味便顺着舌尖蔓延至喉头,吃完后连嘴角的糊汁都忍不住舔干净,这份细腻与鲜醇,让人吃过便再难忘记。
席间,李和鸣大师在一旁细细讲解,才让我打破了对“蒸”的刻板认知:蒸菜从不是简单的水汽焖煮,而是火候与食材的精准对话,是蒸法与风味的巧妙呼应。鱼要猛火快蒸,方能锁鲜;肉要大火慢蒸,方能软糯;莲米需中火细蒸,方能起沙——差一分火候,便差一分味道。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千年沔阳蒸艺得以传承的关键。
![]()
![]()
而这一切美味的背后,是李和鸣大师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能称得上“大师”二字者,必有其过人之处: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沔阳三蒸的“活化者”。1995年,他以粉蒸松鼠鱼、清蒸除骨甲鱼斩获全省烹饪大赛金奖;而后,饭蒸腊味、粉蒸青鱼甩水、豆豉蒸刁鱼等创新菜品应运而生,让传统蒸菜焕发现代活力;他深挖古法,让沔阳酸鲊肉、酸鲊鱼重见天日,复原沔阳三道茶传统宴席,创制“仙鳝宴”“团圆宴”,让楚地饮食文化有了更完整的表达。
![]()
四十余年光阴里,他始终坚守“以鲜为魂,以蒸为骨”的理念,既守得住经典的根,又跟得上时代的韵,让沔阳三蒸从农家餐桌走向更大的舞台。
在谈及沔阳三蒸的特点时,李和鸣大师用民间俗语形象的概括为:“稀(食材的浓稠)、滚(食材的温度)、烂(食材的口感)、淡(食材的味道)”。李大师用一笼蒸菜告诉我们:蒸透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人心深处对纯粹、本真、有温度的生活的向往;
![]()
这一餐,沔阳三蒸以“一口蒸鲜,半城楚味”的独特气质,在我的味觉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没有咄咄逼人的滋味,却以最温柔的力道,“蒸服”了我的胃,更触动了我的心。原来真正的美味,从来都是如此——于质朴中见真章,于传承中见匠心,于烟火中见深情。
作者简介:
李继强,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特聘美食研究员、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金梧桐中国餐厅指南评委、《吃的智慧》和《食见生活》作者、《食话强说》美食博主。
《食话强说》同步
视频号、抖音号、网易号、
小红书、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罗一闻
图文编辑:追光工作室
摄影师:周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