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到2025年10月了,赖清德上台也一年多了,两岸这气氛嘛,大家都懂。可有句话,都过去两年半了,现在听起来,反倒比当时更“够味”。
就是马英九那句——“我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
这话是2023年4月,他在希腊那个德尔福经济论坛上说的。当时台下有人问他,说现在国际上老提“今天乌克兰,明天台北”,也提过“今天香港,明天台北”,问他香港有啥“指标意义”。
![]()
马英九的回答特直接。他说自己香港出生,但他不希望台湾变香港。为啥?他拉了个清单:人口、面积、民主、法制,台湾和香港都“大不相同”。他强调,台湾已经是个“伟大的社会”,任何人想改变台湾现状,都必须用和平、民主的手段,不然台湾老百姓不接受。
这话一出,当时岛内就炸了。蓝营觉得,这话是说给民进党听的,别瞎搞“台独”;绿营觉得,他这是在跟大陆“划清界限”。
但两年半后的今天,咱们再品,这味道就复杂了。
马英九这人,咱们熟。哈佛法学博士,一路从蒋经国秘书干到台湾地区领导人。他执政那八年(2008-2016),核心就是“不统、不独、不武”。
![]()
说白了,他那套逻辑是:我承认“九二共识”,咱们是一家人,但“统一”这事儿,条件不成熟,先放放。咱们先搞经济,先交流。
所以他任内,两岸签了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效果怎么样?数据最实在。两岸贸易额从协议签订(2010年)时的一千多亿美元,到2024年(赖清德上台前)已经飙到超过一千八百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每年都上千亿美金。台湾的半导体、制造业,吃饱了大陆市场的红利。
马英九的算盘是,经济上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大家越绑越紧,人心自然就近了,以后再谈政治,水到渠成。
可他那句“不希望成为第二个香港”,就戳破了他这个“算盘”的B面——他怕的,是“水到渠成”之后那个“渠”的样子。
![]()
他怕什么?他怕“一国两制”在台湾的落地,会像香港那样,经历“阵痛”。
咱们必须公道地说,香港在1997年回归后,经济上一直是全球金融中心。但2019年的那场风波,确实让岛内很多人看了心惊肉跳。马英九担心的,就是台湾的“民主法制”和“社会生活方式”会在统一过程中被“重塑”,失去“高度自治”的样貌。
但他这个担心,到了2025年的今天,是不是有点“刻舟求剑”了?
马英九看到了香港2019年的“阵痛”,但他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香港在“阵痛”之后,迅速迎来的“稳定与机遇”。
就在2025年上半年,香港方面发布的经济报告显示,在国安法落地、选举制度完善后,香港社会迅速回稳。更重要的是,香港彻底告别了过去的“内耗”,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香港的科创产业和大陆的供应链结合得非常紧密,在“一带一路”倡议里,香港的金融和专业服务角色也越来越重。
![]()
说白了,香港在经历了“转型期”的颠簸后,找到了自己在国家大局里更稳固、更核心的位置。
马英九的“香港恐惧症”,是基于对香港模式的“误读”。他只看到了“一国两制”的“一国”在强化,没看到“两制”在“一国”框架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咱们再回头看,马英九把台湾和香港比,他自己也说了,“根本不同”。
这倒是实话。
历史根子上就不同。香港是殖民地回归,是洗刷百年耻辱。台湾问题呢?这是1949年内战遗留问题。
![]()
咱们翻翻史书,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立行政机构,这都是铁证。甲午战争丢了,二战胜利又回来了。所以马英九自己在希腊也强调:俄罗斯和乌克兰是两个国家,但台湾和大陆不是。他心里门儿清,法理上、历史上,这就是一个国家。
既然是一个国家,那马英九的“九二共识”和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本是对得上号的。
可问题出在哪?
出在马英九想要的“和平民主”,和台湾岛内正在发生的“现实”脱节了。
马英九在2023年那场演讲里,还顺带提了一嘴,说“台独”不务实,得不到美国、大陆和台湾大多数人的支持。
![]()
可到了2025年,赖清德当局用行动告诉他,“台独”正变得越来越“务实”。他们推“去中国化”教育,在国际上搞“窜访”,在军事上大搞“不对称作战”,铁了心要“倚美谋独”。
这种情况下,马英九呼吁大陆“停止在台湾周边空域派遣军机”,这话就显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书生气”了。
大陆的军机军舰为什么常态化巡航?咱们在2025年看到的军演,那个威慑力,是做给谁看的?当然是做给“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预势力看的。这是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得已而为之。
马英九想“对话”,大陆何尝不想?但对话的基础(九二共识),被民进党当局亲手砸了。你不能一边砸锅,一边还嫌对方的脸色不好看。
![]()
马英九的“不希望”,反映的是岛内一部分人的“疑虑”。但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早就明说了,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会是“一国两制”的“台湾特色版”。
比如,台湾的制度,高度自治,甚至可以保留一定的防务自主权——这是香港模式里没有的。
说到底,马英九的“香港对比论”,是想为台湾争取“更好的条件”。他希望的统一,是更柔和的、更少震荡的、更能保留台湾“主体性”的。
这种想法,有他的建设性。大陆也一直在释放善意。
你看马英九卸任后,从2023年到2025年,跑大陆跑得可勤了。带着台湾青年学生去祭祖,去交流。2025年的海峡论坛和两岸青年交流项目,规模又扩大了。大陆这边,用经济融合(比如2025年两岸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加速融合),用文化(共同的妈祖信仰、黄帝祭祀),就是在拉近距离,告诉台湾同胞:咱们是一家人,统一是回家,不是“被吞并”。
![]()
马英九的“香港之忧”,其实是国民党这批“老派精英”的最后一点纠结。他们一方面在法理上认同“一中”,另一方面又在情感上留恋“偏安”的“小确幸”。
但大势所趋,浩浩荡荡。
到了2025年这个节点,中国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航母编队巡航已经是常态),已经足以支撑“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
香港回归快28年了,它的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证明了“一国两制”是走得通的。香港的经验,特别是“由乱到治”的治理经验,对台湾方案是有借鉴意义的。
马英九那句“我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在2025年的今天听来,更像一句提醒。
他提醒大陆,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要顾及台湾同胞的感受,要“深入浅出”,把“台湾方案”讲透,消除误解。
![]()
它也提醒岛内,统一是历史必然。台湾的未来,不是要不要“回家”的问题,而是要思考,用什么姿态“回家”,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局里,为自己争一个最好的位置。
马英九的“和平民主”呼吁没错,但这需要两岸相向而行。如果岛内“台独”势力一意孤行,那和平的窗户,只会越关越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