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舒淇结合自身经历,自编自导的《女孩》,从美学表达到剧情构思,能看的出来她都用心了,但遗憾的是用心并不能让这部电影与好看画上等号。角色塑造的单一与刻板,使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失去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当每一个角色都只是存在于极端的语境里,电影的情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
我向来鲜少留意演员的私人生活,直到看完《女孩》,才意外知晓舒淇亦有过贫穷的家庭经历。这部作品于由此显露出 “半部自传” 的鲜明底色,舒淇显然将自己对童年的细碎感思、对原生家庭的复杂心绪,都揉进了颇具美学表达的影像里。可这份浓烈的个人印记,也注定让影片的叙事视野局限在一隅:那个总在酗酒家暴的父亲、面对暴力选择隐忍却将压力转嫁给女儿的母亲,再到在家庭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女孩,这样的三角关系,正是影片借悲剧性人物设定构建戏剧张力的核心。
当个人体验成为叙事的全部支撑,故事也难免被困在私人视角的框架里。 这就例如影片的视角始终在女主林小丽的伤痛体验里,我们所见的,多是她在家庭夹缝中的挣扎与隐忍,却难有更广阔的维度去拆解这份苦难的重量。即便李莉莉的角色如舒淇所言是 “黑暗中的光”,她的登场也终究只是故事推进的微弱契机:既没能真正成为撬动林小丽自我觉醒的关键力量,更未能让这份觉醒沉淀为打动观众的共情支点,反倒像一束转瞬即逝的微光,未能照亮主角突围的方向。
 ![]()
这便让影片陷入了单向宣泄苦难的困境:它将原生家庭的创伤赤裸铺陈,从父亲的酗酒家暴到母亲的控制转嫁,苦难的碎片不断堆叠,却始终没有搭建起通往问题本质的路径 ,电影看不到这份暴力背后,是否藏着父亲对生活的无力?也读不懂母亲的隐忍与苛责之间,是否有代际创伤的循环?就连父母的形象,也始终困在极端的符号里:父亲是 “施暴者” 的扁平代名词,母亲是 “压力转嫁者” 的简单化身,他们身上没有 了人性的立体复杂,没有作为个体在困境中的挣扎与矛盾。
人物的单薄,让影片即便裹着女性成长与自我和解的外壳,内里的内容填充却更像为完成命题任务而硬凑的段落,仿佛 “成长” 与 “和解” 是电影必须勾选的选项,而非创作者真正想深入探究的核心议题。在我看来,舒淇在这部作品中的表达,更多困在对自我童年认知的情绪漩涡里:她把个人化的童年感触倾泻在影像中,却让影片传递的情绪始终包裹在私人化的滤镜里 , 既缺少能触达普遍观众的真诚情感共鸣点,又让套路化的剧情难以唤起深层的共情。
 ![]()
《女孩》的价值在于舒淇以创作者身份去撕开了自身的伤痕,以私密叙事引发对家庭暴力,女性成长的又一次聚焦,但缺乏对叙事结构的把控能力,无从塑造充沛的人物群像,使《女孩》最终只是一场自我感动的光。
个人评分: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