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长河中,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成为了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将目光投向这位晚清名臣的著作,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借《林则徐集》,以数十年明清史研究积淀,带读者与林则徐展开思想对话。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林则徐是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代表者、近代维新运动重要先驱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经世思想和政治实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2017年初,两办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其传承发展工作。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精华是培育民族与时代精神的文化根基。激活经典对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学术界多年来潜心研究。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选取先秦至辛亥革命各领域重要典籍,萃取精华并解读,旨在搭建传统典籍与大众的桥梁,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提振文化自信。
杨国桢作为明清史与海洋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其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林则徐集》碰撞,他从海洋文明、区域经济等新维度,挖掘林则徐思想的深层内涵,展现经典在当代学术语境下的新活力。杨国桢教授长期致力于明清史和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尤对民间契约文书、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林则徐研究造诣较深。他提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具有多重性结构的“封建土地所有论”,社会区域经济是社会环境、社会行为和价值体系组合的有机体的概念,建立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学科和海洋人文社会学的倡议,以及林则徐、陈嘉庚研究和对契约文书体系、契约文化、契约学的论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种学术积淀,使他在解读《林则徐集》时,能突破传统视角,从更宏观的历史脉络中把握林则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林则徐集》是以2002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则徐全集》为底本,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要求,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在杨国桢教授选注的200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则徐选集》的基础上,重新调整选目,修订注释,增加了旁批和点评。其文献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个人思想,更能反映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图景。在文献选取上,《林则徐集》既注重补充《林则徐全集》未收的佚文,又在标题处理上严谨考究。奏折原件若无标题,优先采用原始抄本所拟,因这些标题很可能出自林则徐本人或经他认可;采自已刊文本的内容,则保留原拟标题。同时,写作日期与地点也经过仔细核实订正或填补空白。
原典选编体现出鲜明特色。杨国桢教授以史鉴今,精选反映林则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脉络的诗文,涵盖品评历史人物、阐述政治主张、抒怀感慨等内容,按公文、散文、诗词分类。这些原典真实记录历史事件,部分亲笔信书法优美,作为第一手史料极具价值。
在解读层面,杨国桢教授以时间为轴,串联奏折、书信,完整勾勒林则徐从地方官员成长为封疆大吏、改革先驱的历程,清晰呈现其思想发展脉络。注释综合诸家成果校改订正,兼顾字词释义与时代背景介绍;点评提炼作品主旨与思想精华,阐发文化价值;旁批简洁精妙,与点评相辅相成,并展示时人、后人评论,补充背景史料,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在林则徐从政四十余年,将经世致用思想带入仕途,在政治实践中阐发思想理论。他一生的从政实践,不仅是宝贵的政治经验和思想积累,而且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国桢解读的《林则徐集》展现出三重思想价值。在传统思想传承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继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其廉洁奉公、务实为民的作风,为传统士大夫精神注入时代内涵,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思想转型方面,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实践意义重大。他组织翻译《四洲志》等西方文献,打破传统华夷观念的桎梏,提出“师夷长技”的前瞻性主张,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奠基,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思想启蒙进程。在当代社会治理领域,其思想仍具借鉴价值。如盐政改革中打破垄断的市场化思维,水利治理中统筹规划的系统观念,以及禁烟运动中刚柔并济的治理策略,为现代经济改革、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历史镜鉴,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化潜力。
杨国桢教授的文献整理工作堪称典范。他在整理《林则徐集》时,全面查阅清代官方档案、私人文献和地方志资料,广泛的资料来源为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对林则徐在不同任职阶段奏折的筛选,如在江苏任职时关于水患治理、吏治整顿的奏折,以及广东禁烟期间与道光皇帝的奏疏往来,清晰呈现了林则徐的思想发展脉络,这一系统的整理方式为学界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其他历史人物文献整理工作树立了标杆。
在研究方法上,杨国桢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解读《林则徐集》,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在经济改革研究中,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盐政改革中“淮北票盐法”对改革盐政腐败、打破垄断、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从水利工程学视角评估林则徐治理黄河、运河方案对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使对林则徐思想与实践的解读更加深入。
在思想阐释层面,杨国桢对林则徐思想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认知框架。他指出,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思想不仅局限于民生领域,更包含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他对林则徐外交、文化层面思想的挖掘,如林则徐通过组织翻译西方书籍、报刊,了解国际形势和外交规则,提出的“师夷长技”主张,体现了对传统华夷观念的突破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其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践,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为后续思想变革奠定了基础,这深化了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转型的认识。
《林则徐集》在杨国桢教授的精心整理与解读下,成为展现林则徐思想及晚清历史的珍贵典籍。它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思想,又推动了近代思想转型,在当代社会治理中也极具借鉴价值。杨国桢教授典范式的文献整理、创新的研究方法及突破传统的思想阐释,为林则徐研究乃至历史人物典籍整理开辟了新路径,让这部经典在当代绽放出耀眼光芒,助力我们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迈向未来。
(原载于《图书馆报》2025年8月29日第8版)
![]()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林则徐集
编著者:(清) 林则徐 撰; 杨国桢 解读
ISBN:978-7-5013-8390-0(精装)
ISBN: 978-7-5013-8382-5(平装)
定价:95.00元(精装)
65.00(平装)
装帧:精装/平装
开本:16开
■ 文章来源:图书馆报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