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阳的风又起,你会想到什么?是糕点的甜香、登高的远眺,还是对长辈的牵挂、对传统的思索?通过浙江树人学院学子们以青春视角给出的多元答案,我们来看看代青年传承孝道、活化传统的群像图景。
“我想到外婆做的重阳糕,桂花撒在上面,一口咬下去又甜又糯,是刻在记忆里的丽水味道。”建筑学241班浙江丽水籍学子梅佳琳的回忆,道出了不少南方学子对节令美食的眷恋。如今,这份牵挂化作她专业实践的动力——在老年活动空间设计中,她格外注重无障碍通行与休憩区域规划,“想用建筑的温度传递重阳‘登高敬老’的期许”。
像她这样将专业与孝道结合的学子不在少数:护理学专业的同学组队为社区老人开展健康义诊,将重阳“延寿”的美好祝愿落到体检报告的每一项指标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则以“重阳记忆”为主题创作插画,让传统节日符号在海报、文创中焕发生机。
“我想到家乡走亲访友、问候长辈的习俗,想到在社区陪独居老人聊天的那些午后。”家政学241班江苏淮安籍张紫欣的经历,是该校敬老志愿行动的一个缩影。全校超百支志愿服务队在重阳节前后活跃于街道社区:有的为老人拍摄“时光纪念照”,定格他们的银发风采;有的开设“智能手机课堂”,帮长辈跨越数字鸿沟。
“我想到奶奶用石磨磨糯米做重阳糕的身影,想到帮她筛桂花时满手的香气。”食品科学与工程241班河南开封籍的任梦鑫笑着说。开封重阳节食糕赏菊的习俗深深影响着他,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他正计划着研究传统重阳糕的配方改良,尝试减少糖油用量,做出更适合长辈食用的“轻养生”重阳糕,“希望能用专业知识,让大家吃得美味又健康”。生活里,他常带些健康的糕点去看望学校附近养老院的老人,“看爷爷奶奶吃得开心,就觉得这些尝试特别有意义”。
除了这些,还有来自山西同学分享的“登高插茱萸”家族传统,将爬山路线规划成适合老人的休闲步道;来自广东的同学把“重阳祭祖”习俗转化为“给祖辈写一封时光信”的校园活动……从浙南到苏北,从中原到岭南,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在校园里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青春传孝道,多元话重阳”的生动图景。
当梅佳琳用建筑设计守护长辈生活品质,当张紫欣以志愿行动传递温暖,当任梦鑫借食品专业助力传统美食创新,无数浙江树人学院的学子正以各自方式回答“重阳节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或许不同,却共同指向一个信念: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年轻人既守住“登高敬老”的文化根脉,又敢以专业所长、青春创意为其注入时代活力。这份传承,如重阳的菊香,在校园里绵长不散,生生不息。
![]()
图为张紫欣同学接受采访
![]()
图为梅佳琳同学接受采访
文字:吴冰冰
图片:吴冰冰
编辑:张海枫
指导老师:徐萍
责编:叶怡铭
审核:曾晓江
(实训稿件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