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要是知道我嫁去非洲,会先把我腿打断。
![]()
”——这是小雯去年在拉各斯中尼联谊会上的第一句话。
![]()
十个月后,她抱着混血闺女在拉各斯大学门口排队打疫苗,身后排的全是中国面孔的新爸爸。2023年移民局刚更新的数字,中尼登记婚姻飙到1200对,五年涨四成,65%的中国老公直接留下不走了。
我就想问:图啥?
图黑皮肤丈母娘不要彩礼,还是图奈拉天天跳水?
先别急着浪漫。
我蹲了三个月互助会,发现这帮夫妻的日常就是:早上老公去仓库点货,老婆用蹩脚中文给婆婆发语音“妈,今天汇率1:190,别寄人民币了”。
中午吃改良版炸酱面,酱油里扔两颗非洲小米椒,孩子一边哭一边咳。
晚上最刺激,隔壁老周被警察敲门,说他单身证明少一个州级公章,差点按“结婚诈骗”拘了,去年12起,他是第13个未遂。
钱才是最大妖怪。
奈拉一贬再贬,去年还能寄两万回家装修,今年只够买广州一张机票。
于是大家卷铺盖回流,30%把老婆孩子带回中国,蹭小微企业补贴,开夫妻档非洲餐厅,广东一条街上二十家,菜单写着“炭烤Jollof饭配广式腊肠”,我吃了,味道像把煲仔饭打翻在地再捡回来。
孩子上学更抓马。
国内老师不会拼Yoruba名字,干脆发编号,小姑娘回家哭“妈妈我不是38号”。
拉各斯这边反过来,国际学校中文课只会教“你好谢谢小兔子”,爸爸急得自己编教材,A4纸手写拼音,贴满客厅墙。
互助会想出歪招:每月发一张“中尼融合菜谱”,第一道就是豆瓣酱炖牛肚,非洲岳母吃了直竖大拇指,当场免掉女婿半年房租,省下的钱给娃买双语绘本,赢麻了。
有人问我怎么看。
我说这就是一场大型真香现场:国内丈母娘还在算彩礼,人家丈母娘已经教女婿用棕榈油炒土豆丝;国内夫妻为房产证加名冷战,人家夫妻一起研究汇率,抱团取暖。
风险当然有,可婚姻走到哪儿不是赌?
只是他们把筹码换成了肤色和汇率,赢到的是国内给不了的那点自由:没人追问你“买房了吗”,只问“今天的木薯粉够不够”。
所以别急着替别人腿软。
看明白就一句:嫁不嫁、娶不娶,关键不是非洲,是你敢不敢把人生汇率握在自己手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