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最近气色真好,经常运动吗?”在社区体检站,62岁的王阿姨笑着摇头:“只是这阵子天冷了,我每天早晚都泡上一壶热红茶,喝得心里也暖和。其他并没特别注意。”
医生为她量完血压、测过血糖,竟然发现这些健康指标都控制得比往年更平稳,不仅血压降低了9%,基础体温提升0.3℃,连睡眠质量也明显提高。王阿姨有些疑惑:难道冬天多喝红茶,真的有“保养效果”?
 ![]()
这不是个例。最近,不少中老年朋友反映,习惯性冬天喝红茶后,日常不适症状和小毛病竟然有所缓解,甚至连手脚冰凉、失眠、食欲不振的问题都轻了不少。
红茶原本只是很多人眼中的“普通饮品”,“冬天适合喝点热茶驱寒”更是家家常谈,可实际上,常喝红茶的身体变化,真比你想象得要多得多,尤其是你可能忽视的第三大变化,它和心脏健康息息相关。
那么,红茶真的有“冬日健康盾牌”的作用吗?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红茶到底有多大的益处,哪些喝法要小心避开?本文将用权威数据和实际案例,帮你解开谜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3点很多人从未意识到,一定要看到最后!
 ![]()
红茶真的适合冬天喝吗?医生权威解读
人们常说冬天要多喝点热茶“暖身子”,红茶作为发酵茶,其温性恰好契合中医“秋冬养藏”的理论。比起绿茶、花茶,红茶对脾胃的刺激性更小,更适合中老年人和体质偏寒的人群饮用。
现代营养学进一步证实,红茶富含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碱,所含的茶多糖和氨基酸在冬日可以帮助身体提升基础代谢,有助于抵抗寒冷。
 ![]()
有研究表明,坚持每天饮用红茶,约200ml~400ml/天,连续饮用6~8周,身体基础体温平均提升0.2~0.5℃,主观感受中“畏寒”、“四肢冰凉”的人减少约13.4%。
同时,红茶还含有一定量的类黄酮,多项欧洲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高剂量类黄酮摄入者(主要来自红茶)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12%至18%。这主要归功于红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胆固醇和血压波动,是冬天“护心防寒”一大助力。
但红茶并非人人适合,也不能当水猛灌。尤其是高血压晚期、消化性溃疡、心律失常的人群,则需谨慎或咨询医生后决定。适量饮用,既可补充水分,也能保有温润身体、调节情绪的独特优点。
 ![]()
冬天常喝红茶,不出2个月,这三大身体变化你可能会有
体温提升,手脚暖和。坚持每天早晚一杯,即便外面寒风刺骨,王阿姨却很少像往年那样手指冰凉。科学原理在于红茶所含的茶多糖、矿物质,能帮助人体微循环改善,肌肤皮温平均提升0.24℃。对冬季易手脚冰凉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温和“良药”。
血管更通畅,心脏风险下降。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一项涉及42,000名受试者的长期研究显示,每周饮用红茶5次及以上的人群,心肌梗死风险降低高达17%。红茶中的黄酮类物质能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动脉硬化机会。
 ![]()
王阿姨复查血脂,总胆固醇甚至下降了12.3%。这就是红茶在冬天的“隐形守护力”,尤其是第二个月变化最明显。
睡眠更深、情绪好转。冬日昼短夜长,情绪更易波动。红茶中的茶氨酸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提高深度睡眠时长约14%,失眠次数也随之减少。王阿姨睡眠监测发现自己早醒、夜间翻身次数都少了许多,早晨起来头脑清醒。
建议这样喝,这三招助你最大化红茶益处
适量为宜,浓淡要得。中老年人每日总量以200-400ml为宜。建议采用温热泡法,减少对肠胃的刺激,且不建议饭后立即饮用。
掌握好时间。最佳饮茶时间为上午9:30-10:30、下午2:00-4:00,此时肠胃功能最佳,有助于营养物质吸收。晚上8点以后尽量少喝,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科学搭配,注意禁忌。红茶与柠檬、牛奶同饮,可增加抗氧化成分和矿物质吸收。但胃溃疡、贫血患者、心率失常者应少喝或遵医嘱,同时不建议与某些药物同服,如铁剂、部分心脏药物。
 ![]()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红茶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 中国茶叶 2022年第44卷 《冬季饮茶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第35期 《茶多酚与心血管健康》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49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