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的剧本里,那台来自荷兰的EUV光刻机,是悬在我国科技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们坚信,只要守住这道关卡,就能无限期地迟滞我们前进的脚步。就在他们紧盯着这台“铁疙瘩”时,是否有人察觉到,一股更庞大、更迅猛的暗流早已在他们视线之外汇聚?
![]()
咱们的“底气”哪来的?
谈起科技,很多人似乎只认得那个来自荷兰的“铁疙瘩”——EUV光刻机。
在某些西方的叙事里,这台机器仿佛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唯一标尺,似乎只要拿捏住了它,就能锁住我国产业升级的咽喉。
![]()
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尤其是7纳米、5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上,这种封锁一度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这种“一叶障目”的短视,让他们彻底低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反压式成长”的决心与速度。就在他们沾沾自喜于“卡脖子”的成效时,一股强大的逆流早已在东方汇聚。
![]()
2025年,一则由韩国媒体发布的深度报道,在国际半导体行业掀起轩然大波。
报道显示,在2003年,我国在全球半导体专利申请中的占比仅为微不足道的14%,尚是一个蹒跚学步的追赶者。
可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戏剧性地飙升至71.7%。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我国完成了从“仰望”到“引领”的惊人蜕变。
更具冲击力的数据是,仅在2018年至2022年这五年间,我国累计申请的半导体相关专利高达135428件,将美国的87573件和韩国的18911件远远甩在身后。
![]()
所以必须要澄清一个误区:成熟制程并非“落后技术”。恰恰相反,它们是现代工业的“口粮”。
从新能源汽车的功率芯片、智能驾驶的控制模块,到物联网设备的传感器、智能家居的电源管理芯片,这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基石的半导体,绝大多数依赖成熟制程。
美国企图用EUV的“尖端”来困死我们,却没想到我们在“广袤”的成熟制程领域实现了“包圆”。这71.7%的专利占比,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底气。
![]()
这种底气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代又一代甘坐冷板凳的科学巨匠。提到我国的科技突破,一个名字无法绕开——潘建伟。他的人生轨迹,几乎就是我国量子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科大人”,潘建伟的学术生涯起步于我国的科学殿堂。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追寻量子世界的更深奥秘,他远赴奥地利,师从世界量子物理学泰斗安东·塞林格。
![]()
在维也纳的日子里,潘建伟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他的导师塞林格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在这里学得这么好,将来会回到中国吗?”潘建伟的回答坚定不移:“中国是我的家,我一定会回去。”
![]()
2001年,他学成归国,回到了合肥的母校,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
从最初几个人、几台简陋的设备起步,他像一个“播火者”,在我国的土地上点燃了量子研究的星星之火。
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从实现多光子纠缠到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再到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
![]()
一天“仨”宝贝,个个都是“独门绝技”
当外界的聚光灯还顽固地聚焦在光刻机那点事上时,他们没有察觉到,我国的科技树早已在多个维度上开花结果,而且一出手就是“王炸”。
2021年,堪称我国科技爆发的“奇迹年”。我们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上新”了三件足以改写行业格局的大国重器。
![]()
首先登场的,是来自潘建伟团队的“祖冲之二号”。2021年10月,当这个名字公布时,世界量子计算领域为之一振。
如果说“墨子号”让我们在量子通信上领跑,那“祖冲之二号”则标志着我们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冲进了第一方阵。
这是一台拥有66个可编程超导量子比特的原型机。66个比特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
![]()
研究团队选择了一个极其刁钻的任务——“量子随机线路采样”。这是一个专门用来“欺负”传统计算机的复杂问题。
结果,“祖冲之2号”的处理速度,比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快上千万倍,计算的复杂度更是远超谷歌几年前发布的“悬铃木”(Sycamore)处理器。
这标志着我国在超导量子计算这条技术路线上,也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
如果说“祖冲之二号”是向着未来维度的探索,那么“天妃一号”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度耕耘。
2021年5月,这台外表涂装着“妈祖”文化元素的庞然大物在厦门下线。
它不是传统的圆形盾构机,而是一台专啃硬骨头的“硬岩矩形顶管机”。
它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个极其棘手的工程难题——莆田火车站涉铁预埋工程。
![]()
传统的圆形盾构机,挖掘同样断面的隧道会浪费大量空间,后期还需要二次铺平,费时费力。而以往的矩形掘进机,又没有能力对付硬岩。
面对这个“无解”的难题,我国的工程师们给出了“天妃一号”这个答案。
这台机器重达1300多吨,长度超过12米,其开挖断面宽12.6米、高7.65米。
它真正的“黑科技”在于其刀盘设计:采用了两层“三前四后”共七个刀盘的组合布局。
![]()
这些刀盘的切削区域相互交叉,确保了高达95%的断面开挖覆盖率。
它就像一个钢铁巨兽,既能像“土拨鼠”一样在软土中穿行,又能像“啄木鸟”一样“啃”碎坚硬的岩石,同时将地层扰动控制在毫米级别。
2021年7月,“天妃一号”正式投入使用,它和它的“兄弟们”悄无声息地在运营中的铁路线下完成了“穿越”。
![]()
目光从地下转向深蓝。同样在2021年5月,南海的波涛之上,一座重达近3万吨、总高度218米(相当于70多层楼高)的钢铁巨物——“陆丰14-4中心平台”,完成了海上安装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矗立在145米水深的南海海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之一。
![]()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钻井架子,而是一座功能齐全的“海上石油工厂”。它集成了钻井、原油处理、运输等所有功能模块。
在它脚下,沉睡着亿万年的海底油田;在它体内,复杂的管线和设备将采出的原油进行初步处理;通过它,能源的“血液”被源源不断地输送上岸。
![]()
这个平台的建造和安装,本身就是对一个国家高端海工装备制造能力的终极考验。
近3万吨的上部组块,需要通过“浮托”的方式,在风高浪急的海上,与水下的导管架实现毫米级的精准对接。
2021年11月,平台成功投产,每年能为我国带来近千万桶的原油产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能源自给能力。
![]()
“老黄历”翻篇了,未来还得看咱们
2021年的辉煌只是一个新起点。对于潘建伟团队而言,“祖冲之二号”的成功,只是通往通用量子计算机漫长征途上的一座里程碑。
时间来到2025年3月,潘建伟团队再次刷新了纪录,“祖冲之三号”问世。
这一次的升级是跨越式的:105个可读取的量子比特,外加182个耦合比特。
![]()
这个配置使得其在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时,其处理速度比现有的最优经典算法快了整整15个数量级。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把传统超算比作步行,那么“祖冲之三号”的速度已经超越了光速。
这个成果,甚至比谷歌在2024年10月公布的最新成果还要快上6个数量级。
![]()
“天妃一号”所代表的异形盾构技术,其“结局”则是从“解决国内难题”走向“定义全球标准”。
在“天妃一号”攻克硬岩矩形掘进技术后,我国的盾构机产业彻底爆发。
2024年9月,国产盾构机在长江隧道项目中,创下了水下挖掘深度的世界新纪录,在几十米深的水下高压环境中如履平地。
![]()
2025年4月,一台直径达到惊人的15.7米的世界最大直径TBM在我国问世,它被用于建设杭州-嘉兴-湖州城际隧道。
更重要的是,这些曾经被国外“卡脖子”的重型装备,如今已经成功“反向输出”,大批量出口海外。
![]()
而在深邃的南海,“陆丰14-4”平台也迎来了它的“后续发展”。
这座海上工厂在2023年顺利达到了日产46000桶的峰值产量。但中国海油的工程师们并未就此满足。
2024年1月,陆丰油田群二期开发项目启动,新增的钻井平台带来了13口新的采油井和1口注水井,为这座“能源堡垒”持续“续航”。预计到2025年,二期项目的高峰日产原油将达到3100吨。
![]()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正在坚定地走向“绿色”。
2024年12月,陆丰油田群的清洁能源电力供给改造项目获得批准,一座新建的16兆瓦浮式风电机组将拔海而起,用清洁的风电为海上平台提供绿色电力。
到了2025年4月,Enping 15-1平台启动了CCUS项目,开始将钻井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注入地层封存。
与此同时,2022年投产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和2025年迎来二期运营的“深海一号”,共同构成了我国从近海走向深海的“能源舰队”。
![]()
从量子计算的“最快大脑”,到矩形顶管的“最强利器”,再到深海平台的“最稳基石”,这三件大国重器,只是2021年我国科技成就的一个缩影。
当有些人还在念叨着EUV光刻机,试图用过去的“老黄历”来定义我国的未来时,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强国,早已在东方崛起。
参考资料:这一年,中国科技创新又有新突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