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区诊所门口,68岁的李大妈又一次因为腿脚麻木来挂号。最近一段时间,她总觉得双脚刺痛,晚上睡觉翻来覆去,连最爱的广场舞都跳不动了。
李大妈一开始以为只是老寒腿犯了,忍忍就过去了。但很快,连视线都变得模糊,隔壁的王叔见状忍不住劝她:“你还不赶紧查查血糖?我就拖过,一拖差点出大事!”
![]()
李大妈满心疑惑,她一直每餐吃得不多、平时也会定期量血糖,难道糖尿病还会无声无息地恶化?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的困扰:明明控制得还不错,为什么身体突然警报频响?
那些不痛不痒的小变化,可能正是疾病加重的信号。尤其有两大症状,不少人常常忽视,其实这时候糖尿病已经悄然恶化,再不重视可能就晚了。
你是否也知道,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其实背后的风险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更隐匿、更凶险。
![]()
到底是哪两种症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出现后怎么办才最科学?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健康,原来就在这小小细节里悄悄亮起红灯……
大家平时讲到糖尿病,往往只盯着“血糖数值”,以为血糖正常就是一切无恙。
实际上,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疾病。当病情进展,血糖的波动可能早已引发“隐形杀手”悄然发作,微血管和神经损伤。据《中华糖尿病杂志》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超60%在诊断5年内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的初期症状非常隐匿,而且容易被误判为单纯老化。专家提醒,脚麻木和视力模糊正是最早、最常见的恶化信号!
![]()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症状?慢性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尤其是“周围神经”,导致四肢麻木、刺痛。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还会损害视网膜毛细血管,最终影响眼睛健康,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症状往往会被当作“年纪大了正常”的现象忽视,导致最佳干预时机错过。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若未能在2-3个月内处理上述症状,发生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失明)风险会提升至正常人的2-5倍!
腿脚持续麻木、刺痛、感觉异常。不少中老年朋友常在晨起或夜间感到双脚麻木、像蚂蚁爬行,有的甚至走路不稳。这往往提示糖尿病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已经开始。
据北京协和医院数据:约有3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脚部神经异常,且多见于病史5年以上及血糖控制不佳者。
这种症状与普通疲劳的最大区别,在于即使休息或热敷依然无法缓解,伴随晚上加重、皮肤疼痛减弱甚至脚掌发凉。严重时,还可能发展成伤口难愈合,造成“糖尿病足”,一旦感染极易出现溃疡甚至截肢。
视力逐渐模糊、偶尔出现黑影或视网膜异常。很多糖友发现,自己的看报纸、电视渐渐吃力,看灯光会有奇怪的光圈,视线像蒙了纱。
这极有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表现。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中国近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3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损伤。
![]()
早期往往只有轻微视力模糊、眼前蚊飞,若不加干预,逐步发展到不可逆的失明。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症状轻微阶段依靠裸眼难以察觉,仅靠更换眼镜无法根本解决,只有专业的眼底检查才能及早发现。若继续放任不管,糖尿病失明的比例可达普通人的7倍!
如果你出现上述两个症状,切忌自以为“没关系”或者“再拖拖就好”。科学管控糖尿病,应当从综合生活方式管理和专业医学干预两手抓:
主动监测与专项检查。血糖数值正常不等于万事大吉。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详细的足部神经功能评估与眼底检查。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明确指出:“无症状糖友”也应筛查早期微血管病变,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
饮食结构优化。合理膳食能极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强调高纤维、低精制糖、高优质蛋白。北京大学的一项调研发现,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g,可使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下降22.4%。
运动与规范用药并行。规律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骑单车)每周150分钟以上,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损伤进展。
心理与睡眠管理同等重要。保持充足睡眠、良好心情,也会间接帮助血糖平稳。据复旦大学研究,糖尿病患者若每晚睡眠时长<6.5小时,神经并发症发生风险抬升18%左右。
及早就医干预。最关键的一点:一旦发现症状异常立刻到正规医院就诊,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或眼科详细说明病史,不要自我诊断或简单按老毛病处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