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还剩下最后的60天。城市开始有了年末特有的躁动——橱窗的灯光比平时更明亮,街角的咖啡店换上了节日限定,夜晚的空气里,也酝酿着“要尽情玩一场”的情绪。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态也会悄悄松动。工作和压力得以暂时退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想要被治愈”的冲动。
在社交媒体上,这种“集体松弛”的情绪也被放大。有人写论文写到崩溃,却在欢乐谷的夜场里找回了久违的轻松;有人吐槽上班太“卷”,却在NPC的表演里笑出了眼泪。
那些看似“游玩”的片段,其实是情绪的回声,而主题公园也不再只是制造刺激的机器,而成了一种“理解人”的空间。在这个越来越讲究“共鸣”的时代,“情绪设计”,正悄悄成为新的引擎。
![]()
◎在欢乐谷狂欢的人群
当快乐变得“短暂”
人们开始寻找被理解的方式
这几年,我看了国内外不少项目,从文商旅综合体到沉浸式主题乐园,越看越觉得——“刺激”依然重要,但它早已不是支撑一场体验的“全部”。
过去的主题公园,靠硬件叠加制造兴奋:谁的轨道更陡、谁能制造更多尖叫声。没错,那是一个以“工程”为荣的时代,也持续了近二十年,创造了那一代主题乐园的底层逻辑——用规模与技术堆叠,换取情绪的即时爆发。
![]()
◎过山车几乎成为主题公园的标配
但当所有人都能造出更高的塔、更快的车,刺激就不再是唯一的竞争点。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情绪适应”,意思是人类的神经系统会迅速对重复刺激失敏。刺激还在,但兴奋已经钝化,快感也随之递减。
今天的年轻人不再缺乏刺激,他们缺乏的是“被理解的体验”。他们不想再做被娱乐的对象,而想成为体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们要的不再是“让我爽”,而是“让我被看见”。
今年欢乐谷的“惊奇潮玩节”,是我看到“情绪设计”真正落地的一个样本。
红绿手环的设置,看似简单,却击中了当代人的心理结构。红色手环是E人的通行证,他们热衷社交,享受在人群中被回应所给予的“能量”;绿色手环则为社恐的I人创造了一方自在的小天地。这个微小的动作工作设计,其实就是在承认——人有不同的能量边界,是提供“情绪安全”的前提。
![]()
◎红绿手环区分不同群体
有意思的道具还有“驱魔铃”,这不仅是一件饰品,而是「我做了一个动作,世界回应了我」的触点。每一次交互,都在被设计成“情绪触发—回应—记忆”的回路。
![]()
◎驱魔铃让人记忆深刻
这些设置的背后,主题公园的逻辑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过去的模式是“我完成任务—我得奖励”,满足的是行为层面的成就感;而现在变成“我表达情绪—我被回应”,回应的不是行为,而是情绪。
就我个人的观察来说,这种情绪设计,也需要把握尺度:年轻人渴望“被看见”,但过度热烈,也可能演变为“被打扰”。当人既能被触动,又不感到越界,才是情绪设计的最高级形态。
身份流动与人格面具:
情绪设计的更深层
今年的惊奇潮玩节,欢乐谷推出的“变装票”,让我看到一种更隐性的心理机制。
与传统门票不同,“变装票”不仅是一张入场凭证,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暂时脱离日常身份,进入另一个世界。
作为游客的你,可以在园区租赁或购买角色服装,从校服、汉服到动漫人物造型都有选择。穿上之后,你不再只是一个“游客”,而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被NPC识别、被剧情召唤,甚至被邀请加入巡游。
![]()
◎欢乐谷变装的年轻人
当我在现场,看着年轻人穿上不同的服装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会想到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说法——人总要在不同场合,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去适应社会,也借此与世界相处。
![]()
◎欢乐谷的“变装”女孩
变装的乐趣,大概就在于此:你不必再解释自己是谁,你可以在一套角色里暂时获得自由。
在欢乐谷,这种“角色切换”被巧妙地制度化了,它不只是表演或游戏,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重启。
人一旦被“角色化”,就获得了安全感——可以夸张一点,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都不会被误解。那种短暂的“身份逃逸”,正是当下年轻人最需要的情绪出口。
而类似的心理机制,其实正在更多的城市空间里出现。
上海南京路的百联ZX创趣场,为年轻人创造了一个能被看见、能表达自己的场域,那里不同于传统商场,更像一个持续更新的次元社区:快闪展、限定活动、角色巡游频繁更替,几乎每次来都有新场景。
![]()
◎上海百联ZX创趣场
对年轻人来说,这里不是购物中心,而是一个可以反复进入、不断解锁的“新世界”。
成都的天府红,也是如此。年轻文化的能量,更是被放大成了“街区的日常”。整个空间从手办、潮玩、汉服到小众咖啡店,都在一同打造“可参与的生活剧场”。
这些项目看起来都在做“年轻人喜欢的内容”,但更深层的逻辑其实一致:她们都在为个体提供一个“合法变身”的场域,一种允许暂时脱离日常角色、重新定义自我边界的心理安全空间。
从空间到情绪:
城市的“心理地理学”
不同城市的欢乐谷,其实各自有一套被地方气质自然塑造的“情绪脚本”。
![]()
今年的“惊奇潮玩节”,北京的版本叫“巨星诞生,全园飙戏”,整个园区被改造成六大实景片场,游客化身演员走入剧情,带着典型的“北京style”——自信、开放、表达欲强。
武汉的主题是“吉时行乐,大开演界”,融合中式奇谈与非遗傩戏,还设计了一处1000平方米的水上逃脱秘境,仪式感与冒险并存,像这座码头城市的气质:热烈而直接。
![]()
◎武汉欢乐谷:非遗傩戏
而重庆的版本,则以《山海经》为主线,并 1:1 还原热门游戏《纸嫁衣》的场景,雾气缭绕、诡异又浪漫,那种“危险的快感”,正好对应山城的纵深与情绪密度。
![]()
![]()
◎重庆欢乐谷
这些看似不同的创意,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用空间去翻译城市的情绪。
这也让我想到东北长春的「这有山」,她并不是简单地贴上地方标签,而是把“长白山”的自然意象、东北的生活气质和民俗记忆,一同“嵌入了”商业空间里。
![]()
◎长春”这有山”
山洞式的动线、立体步道、问蟾亭,让人能“在商场里登山”,同时,大量本地品牌、手作与民俗活动被纳入日常运营,让商业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这有山」的成功,其实佐证了一点:在地化的核心,不是复刻地方符号,而是让“此地”的精神,通过空间重新被唤醒。
所以,当我们谈“在地化”,其实谈的已不只是建筑语汇或文化符号的差异,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情绪地理学”——一座城市如何在空间里安放自己的节奏与情绪,让人既能被激发,也能被安放。
当“情绪设计”成为理解人心的生意
今天我们谈商业创新,谈空间体验,谈文旅融合,本质上都在谈同一件事——如何更好地“理解”人。
![]()
◎年轻人在欢乐谷狂欢
但“理解”并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方法,也需要更好的“解构”。
所谓“情绪设计”,正是在这种转变中出现的:它不是一种营销技巧,而是一种新的感知方式,要求我们从心理层面重新理解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人与内容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
![]()
当我们把“体验”视为情绪的延伸,创新的重心也在悄然转向。真正的突破,不在于设备、品牌或形式,而在于对“情绪机制”的理解深度——你能不能识别“人的不安”?能不能提供心理安全感?能不能让一个人感觉:“我在这里可以做自己”?
当体验经济进入“情绪经济”的阶段,主题乐园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游乐业,而是城市情绪的放大器。
![]()
从“被惊到”到“被理解”,从“完成任务”到“获得回应”,这场关于“情绪设计”的实验,让欢乐谷重新赢得了年轻人的注意力,也提醒整个行业——理解人,才是理解未来的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