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沙欣沙尔机场的轰鸣声中,伊朗国防部和交通部副部长同时现身,足见 “西莫尔” 试飞的分量。
这架花 15 年磨出来的飞机,要完成 100 小时多条件试飞才能拿飞行许可,能拉 6 吨货飞 3900 公里,国产化率号称超 85%。
![]()
但业内一句话戳破争议:“这不就是 IrAn-140 改的吗?”
而伊朗官员却硬气回应:“从头到尾都是新设计!”
一边是制裁下的自主宣言,一边是技术渊源的质疑,这架飞机到底藏着多少门道?
85% 国产化率的水分之争
关于 “西莫尔” 的出身,两方说法简直像辩论赛。
![]()
支持 “仿制论” 的专家搬出了实锤。
伊朗曾和乌克兰合作生产 IrAn-140,而这款飞机本就是安东诺夫 An-140 的翻版,最大起飞重量 19.1 吨,航程才 1865 公里,还出过好几次坠机事故。
对比来看,“西莫尔” 21.5 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 3900 公里的航程确实提升明显,但基础框架难免让人联想。
![]()
但伊朗方面的反驳也有依据。
前民航官员强调,新机换了 2500 马力的自研发动机,机身用了更轻的复合材料,航电系统也是全新的。
更关键的是 85% 的国产化率,这在长期被断供的伊朗实属不易,毕竟全球能独立造飞机的国家也就不到 20 个,连日本搞支线客机都失败过好几次。
![]()
其实这事不难理解:就像学生改错题,虽然照着原题框架,但把公式、计算全换了,最后结果也不一样了。
“西莫尔” 就算有 An-140 的影子,能在封锁中实现核心部件自研,已经算不小的突破。
![]()
伊朗的安-140
既能运导弹也能送药品?
“西莫尔” 最精明的地方,是把军民需求捏在了一起。
军方早就放话,这飞机能帮陆军、海军快速调兵运装备。
伊朗地形复杂,从沙漠到高原都有,普通运输机适应不了,而 “西莫尔” 专门优化了气候适应性,正好派上用场。
![]()
民用方面的野心更大。
伊朗民航的老飞机早就该退休了,2015 年刚解除部分制裁时,就急着要买 300 架新客机替换老旧机型。
现在 “西莫尔” 计划改成支线客机,正好填补缺口。
更实用的是紧急任务:疫情时伊朗缺医疗物资,要是有这种能快速运 6 吨货物的飞机,调运呼吸机、疫苗都方便多了。
![]()
这种 “军民两用” 的思路,其实是被制裁逼出来的高招。
毕竟造飞机成本太高,只供军方不划算,兼顾民用才能摊薄成本。
就像中国当年的运 7 飞机,既满足军用运输,又改成客机飞航线,才算把研发钱赚回来。
![]()
伊朗航空真的站起来了?
要说 “西莫尔” 最大的意义,不是飞机本身,而是证明了伊朗能在封锁中搭起完整制造链。
以前伊朗修飞机都得偷偷买零件,现在能自己造发动机、搞复合材料,这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死磕。
但咱们也得清醒看问题:和真正的航空强国比,伊朗还差得远。
![]()
全球能造大型客机的就中美欧三家,俄罗斯的伊尔 - 96 都没人买,只能当总统专机。
“西莫尔” 载重 6 吨,和中国运 7 的 4.7 吨差不多,但运 7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商业化了,而 “西莫尔” 现在还没拿到最终飞行许可。
更现实的挑战在后面:100 小时试飞只是第一步,要进入国际市场得过欧美适航认证,这关很难闯。
![]()
而且伊朗之前造的 IrAn-140 安全记录太差,“西莫尔” 要想让人放心,还得用飞行数据说话。
结语
说到底,“西莫尔” 的试飞,更像伊朗对世界的一次宣言。
这架飞机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它证明了自主产业链的价值,就像波斯神话里的神鸟 “西莫尔”,能从灰烬中重生。
至于它到底是 “技术突围” 还是 “拿来主义”,其实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在被制裁的日子里,伊朗没有放弃研发,反而磨出了韧性。
接下来就看这只 “神鸟” 能不能通过试飞考验,真正扛起伊朗航空业的未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