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总额均超过万亿元,一线城市的经济实力与韧性再次得到充分的证明,但公积金的核心价值,从来都不是“存了多少”,而是“覆盖的是否全面”与“用得好不好”。这方面,一线城市的表现不一,部分新一线城市做得还好一些。
万亿规模,政策、人口、企业的支撑
一线城市的公积金能够达到万亿体量,本身就是政策引导、人口虹吸和市场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深圳最有代表性,从2011年的218亿到2025年的累计超万亿,15年来,年均增速保持在双位数,2000多万的开户职工里,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也在稳定增长。深圳的公积金缴存单位里,非公企业占比超过了7成。而非公企业体现出的较高积极性,其实也是城市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体现。
![]()
![]()
深圳已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的户籍限制,北京适度扩大了公积金的异地提取范围,这两项举措,不少城市有着不同程度的跟进。这样的调整,也让公积金制度,从体制内的福利很好地转向为全民保障。依然是以深圳为例,其有超过1000万左右的职工,通过公积金缓解租房压力,这是民生福祉的重要表现。
使用效率,“躺赚利息”还是“精准滴灌”
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在各大城市间的分化非常明显。
深圳再次贡献了高效样本。其公积金的累计提取金额已达6000亿元,其中有87%用于住房消费,租房提取超过26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稳居第一,而北京、上海的公积金提取,更多集中在购房还贷方面,当然,这与京沪的限购政策也有一定关联。
深圳的公积金政策灵活性相对较高,比如在10家合作银行推动“商转公”零材料办理、夫妻冲还贷等,都在有效地激活沉淀资金。而且,深圳最高贷款额度 231 万元,居全国首位。
![]()
![]()
其他城市在公积金政策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相比之下,部分城市有存贷失衡的现象,个贷率长期在60%以下,这意味着近四成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与深圳的“应贷尽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专业人士看来,公积金的使用效能差异,与所在城市的住房市场结构与租金水平等密切相关,因而只有“因城施策”,才能更好激活公积金的使用效能。
区域差别,缴存金额的落差,普惠性有待提高
事实上,公积金的区域失衡问题正越来越突出。在缴存水平方面,深圳2024年的月人均缴存额为1417元,而大部分的低线城市基本在800-1200元之间。各地都有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只是按最低标准缴纳,月缴存额不足600元。
![]()
资金规模的差异一直存在,连杭州、武汉等城市的余额水平也就在数千亿的级别,更多的城市在千亿级左右及以下。这过大的规模差距背后,是区域经济活力、产业结构的加剧分化。
公积金覆盖的不均衡现象也颇为突出。全国城镇职工参保率约为72%,农民工仅为22%。甚至于,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有大量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游离在保障体系之外。即便是在深圳这样以包容和创新闻名的城市,灵活就业缴存者的数量也仅占总缴存人数的极小比例,普惠性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好在,各地的政策支持正在逐步细化。比如,成都针对成渝地区的人才放宽了租房提取限制,也提高了贷款额度,洛阳允许提取父母子女公积金用以购房,这些举措都能让资金流向真正有需求的群体。但更关键的是,要让灵活就业人员的缴存机制更趋完善,尽快形成更全面的覆盖。
总体来看,通过机制创新覆盖灵活就业群体,通过精准施策激活沉淀资金,这样才能让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公积金真正成为覆盖各类群体的住房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