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您的化验报告出来了,有几点我想和您仔细聊聊……”清晨的医院诊室里,王大爷神色凝重地坐在椅子上,身旁的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
这几个月,他一直感觉肛门发痒、偶有出血,起初以为是痔疮老毛病,自己买药膏抹抹就算了,结果症状越来越重,甚至最近总有便意未尽、肛门有肿物突出的奇怪感觉。
拖了大半年,他终于决定来医院查查,没想到医生竟然一脸郑重地看着他。很多人自认为“难言之隐”,习惯忽视肛门的异常信号。
可你是否知道,这些细节其实可能隐藏着更大危险?俗话说“病从浅中医”,若早一点重视这些“尴尬小毛病”,也许能避开一场噩运。
![]()
肛门并非只是生活琐事的“出口”,有些变化,确实可能是一种早期预警。到底哪些肛门问题最该警惕?尤其是第4个,很多人都没想到。今天的内容,你真的值得看完。
肛门的这些“警报”,到底是不是小问题?专家这样说
现代临床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高位,《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连续多年突破50万例。
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患者在早期仅表现为肛门及直肠轻微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肛肠疾病而疏忽。
权威专家介绍,肛门出现反复出血、分泌物增多、异常肿物、长期瘙痒及便意异常等问题,除常见痔疮、肛裂等良性病因外,不排除存在恶性可能,尤其是持续数周以上者,更应高度警惕结直肠恶性肿瘤的潜在威胁。
![]()
北京协和医院一项涵盖近3000例病例的研究指出,约有26.4%的结直肠癌患者,最初的唯一外在表现就是肛门部位不同程度的异常症状。
临床医生建议:只要肛门问题迁延不愈或反复出现,应尽快完善肛门镜、肠镜等检查,绝不可掉以轻心。
坚持重视“尴尬信号”,数月后判断结果或天壤之别
很多人有“肛门问题拖一拖不碍事”的观念。然而,事实远比你想象的严重。总结权威肛肠专科门诊就诊数据,肛门长期反复出现以下5类问题,确实有一定概率关联结直肠恶性病变:
无痛性反复便血
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70%以上早期直肠癌患者有或间断或持续的鲜红色便血。很多人误以为是痔疮,但“无痛、颜色鲜红、出血量不等且反复出现”,极需警惕。
![]()
肛门分泌物增多、颜色异常
正常肛门几乎无分泌物,若发现分泌物带有粘稠、脓性或异味,甚至夹杂血丝,应多加注意。研究显示,肛管癌及某些直肠恶变病灶,早期有异常分泌物表现者高达18.7%。
肛门处肿块或异物感、脱出肿物
若分辨明显有肛门内外肿物、按压有硬结或逐渐增大,短期内无法自行消退,尤其伴随出血、疼痛或分泌物异常,请高度警惕。近15%的肛门及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首发症状为“不可还纳的肿块”或明显异物感。
![]()
长期肛门瘙痒、刺痛、灼热
常被忽视,却是肛门癌早期信号之一。反复瘙痒且局部皮肤无明显破损,经过常规抗炎、止痒处理无效的,应考虑肿瘤性改变可能,专家警告:尤其是伴有肛周色素改变者更应警觉。
排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或未尽、持续里急后重
持续出现“总想解便但又解不净”的感觉,或排便次数增多但量少、便细如铅笔,权威指南均列为直肠癌早期高危提示。2022年《结直肠癌诊治规范》指出,有此表现者复查肠镜检出率高于普通人群约2.3倍。
![]()
藏在“肛门小问题”背后的大隐患,你能做什么?
早筛查、早诊断才是科学防癌的关键。中国临床指南及多项国际共识一致提醒,进行相关肛门指检、肛门镜、结肠镜等检查。除了专业检查外,日常还可以这样保护肛肠健康:
保持规律排便,切忌频繁憋便或滥用泻药;饮食均衡、足量膳食纤维,少吃辛辣、腌制食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长时间缺乏活动易致肠道蠕动减弱;关注家庭肿瘤史,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中老年人,更应提前肠镜筛查;发现肛门或直肠不适,三周内未见明显缓解者,尽早就医。
![]()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2》 《中国结直肠肿瘤发病与筛查流行病学特征》·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恶性肛管疾病早期症状分析》·中华肛肠外科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