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发生在2022年9月的命案,近日以“14岁男孩获刑13年”的判决结果重回公众视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未满14周岁的凶手、44岁逝去的生命——这些关键词交织成一幅令人窒息的画面。当“未成年”与“杀人犯”的身份重叠,当法律的重槌砸向曾经被“宽容”的领域,我们不得不追问:这13年刑期,究竟是对亡魂的告慰,还是对社会痛点的彻底根治?
![]()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案件中最刺痛神经的细节,是凶手与受害者“完全陌生”的关系。没有恩怨纠葛,没有利益冲突,犯罪动机的模糊性反而放大了公众的不安。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凶手被鉴定患有精神障碍,司法机构仍认定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一判断传递出明确信号:法律正在撕破“未成年即无责”的旧标签,对极端犯罪的容忍度归零。
![]()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近年来,类似案件屡见戳心——12岁弑母男孩重返课堂、13岁少女投毒同学未追刑责……每一次都在挑战公众对司法公平的认知。而本案的判决,犹如一记惊雷:若未成年人的身体与心智早已“超前发育”,法律的保护罩是否也应适时调整?
![]()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核准追诉”无疑是未成年人司法史上的里程碑。2021年刑法修正案将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至12周岁,正是对“低龄恶性犯罪”的正面回应。但法律条文的修订,终究是事后惩戒。若仅满足于“重判”,无异于在洪水中筑堤——堵得住一时,堵不住源头活水。
![]()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值得深思的是,本案凶手患有“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这类心理问题往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侵蚀密切相关。当孩子手持利刃刺向陌生人时,他可能早已被成长中的暴力、冷漠、忽视刺得千疮百孔。法律能斩断犯罪的链条,却难以修复扭曲的心灵。
![]()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未成年人犯罪从来不是孤立现象。它是家庭教育失灵、学校监管缺位、社会价值扭曲共同作用的苦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接触暴力游戏、黑暗文化的门槛极低;在高压竞争下,心理疏导渠道却严重不足。更不乏一些家长,将“他还是个孩子”当作开脱责任的万能符——殊不知,纵容的土壤终将培育出恶之花。
![]()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我们需要一场全方位的“排雷行动”:
强化家长法律责任,对失职监护人追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建立行为预警机制;净化网络环境,构建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库与干预网络。
13年刑期之于一个14岁少年,意味着整个青春将在高墙内流逝。这是正义的彰显,还是另一个悲剧的序幕?法律的天平一端放着受害者的血泪,另一端放着未成年犯的可塑性。我们既要避免“一刀切”的严刑峻法制造新一代社会边缘人,也不能因过度宽容纵容犯罪基因滋生。
![]()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或许,真正的突破在于建立“惩戒-矫治-回归”一体化机制。例如引入心理矫正必修课程、探索“修复式司法”让加害者直面伤痛、刑满后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让法律不仅有钢印,也有温度。
#未成年犯罪该怎么处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