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见爱人5》第三期里,倪萍与蔡明——“大姨二姨”的到来,为这段情感观察增添了一层“长辈视角”的温度和一份岁月沉淀后的通透。
倪萍慈爱地注视着李施嬅,道出那句令人心头一颤的话:
“智商高的女生,精神需求都大,但这是悲剧。”
这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聪慧、清醒、独立女性内心隐秘的角落——
那儿盛放着对深刻理解的渴望,也积攒着屡屡落空的失望。
![]()
1
清醒的代价:当理解成为孤寂的源头
在节目中,李施嬅问倪萍,自己跟Anson车崇健在一起会不会幸福?
倪萍老师说:“不会。而且会很不幸福。”
理由是,李施嬅的内心需求很强烈,她需要可以带她精神世界遨游的人,而车崇健显然不是!
李施嬅随即向倪萍袒露心声:“但我也会心疼他。”
温柔的话语,却暴露了高智商女性在关系中的典型困境——她们拥有细腻的感知力和强大的共情力,甚至习惯在受伤时先为对方寻找理由。
正如李施嬅,聪明、感性、且自省力极强。
受伤做手术时,车崇健并未陪伴在侧,她却对媒体维护着他的形象;面对倪萍和蔡明的询问,她仍下意识地为他辩解“他太强了,无法共情”。
一次次,在争吵后选择理解,在失望时选择原谅。越懂事,越孤独,越沉重。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孤独并非源于身边无人陪伴,而是由于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情感或思想交流。”
孤独无关胜负,而是高智商女性敏锐感知世界后的必然体验,在关系中渐渐迷失自己的声音。
![]()
2
独立的困境:当理智无法为情感取暖
精神需求大,并非贪心,而是源于灵魂太细腻。
李施嬅渴望被理解,也渴望共鸣,因为她很能感同身受。
倪萍直指核心地问道:“心疼到你能牺牲爱情?心疼到你要当他妈?”
这一问,揭开了高智商女性的另一个矛盾——她们在职场上或许游刃有余,却在亲密关系里常感无能为力。
从求婚戒指故意买错、到不为筹备婚礼存钱、再到记不住自己喜欢的花等日常生活中种种忽略.......李施嬅面对的是长期积累的“被忽视”。
她听得懂车崇健的托辞,却不愿承认:很久以来,自己已不被这个男人放在心上。
聪慧如李施嬅,理解人性的复杂。可惜,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却改变不了关系的走向。
这让人想起张爱玲在《半生缘》中的感慨:“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理智可以分析和解释问题,却无法为渐行渐远的情感保温。
![]()
3
幸福的关键:从期待他人到安放自己
“你能不能降低标准,放过自己?”倪萍的问话中,蕴含着很深的智慧。
这不是劝人妥协,而是指引方向的转变——把关注焦点从“他能不能懂我”转向“我如何安放自己”。
观察室中,刘擎老师的点评一语中的:“他们要求对方成为一个完美的三角形恋人。”
这句话揭示了不幸福关系的深层根源——对完美伴侣的执着期待。
李施嬅渴望对方的陪伴、理解和呵护,可车崇健——观众公认其思维有障碍的“直男”,注定无法满足她的精致感知,最后得到的只有失望。
无奈之下,2024年李施嬅主动提出了分手,她不再将挽救关系的重担全部扛在自己肩上,也不再无期限地等待对方的改变。
这个决定,正是她从期待他人转向安放自己的重要一步。
从来没有完美的感情,也从来没有完美的人。婚姻不是找完美伴侣,而是学会与不完美共存。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唯有当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时,才会真正完整。”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放下对完美关系的执念,在保持独立的同时,也允许自己温柔地展现脆弱和需要。
![]()
倪萍的话戳心了,它不仅是对李施嬅的观察,更是对当代高智商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
“悲剧”从不是高智商本身,而是在共情中忘了自我;从不是精神需求高,而是把满足需求的钥匙交到了错的人手中。
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在清醒中保留适度包容,在独立中学会适时依靠。
当你成为自己的精神归宿,与他人的不完美温柔和解,所谓的“悲剧”,终将化作生命的养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