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闻泰科技的一纸声明,为持续月余的安世半导体风波划定了明确底线:若要恢复安世半导体从中国的出口,必须先恢复前首席执行官(CEO)职务,并归还企业完整的控制权与所有权。
这道“死令”绝非一时强硬,而是中资企业在跨国控制权博弈中的清醒坚守——它揭开了一个关键真相:荷兰虽凭行政手段“接管”安世总部,却始终攥不住决定企业生死的核心命脉:中国产能。
![]()
这场风波的起点,本就是政治对市场规则的越界干预。9月底,荷兰政府援引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以“泛化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资产,强行免去中方CEO职务,将闻泰科技所持股权转交第三方托管。
但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开的文件早已戳穿谎言:此举实为响应美国施压——美方早在9月就明确要求,若想让安世从美国“实体清单”获得豁免,必须“更换中国籍管理层”。荷兰试图通过换掉核心决策者,削弱闻泰对安世的实际掌控,为后续干预技术流向、分割资产铺路,可从头到尾,荷方都拿不出任何“技术窃取”的实质证据,所谓“安全威胁”不过是政治操弄的幌子。
![]()
闻泰科技提出“恢复前CEO职务”的要求,精准击中了荷兰干预的合法性死穴。这位高管本就是依据公司章程合法任命,更是推动安世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其主导下,安世将80%的封装测试产能布局在东莞,构建起连接全球市场的关键枢纽。
闻泰的诉求,本质上是要求荷兰纠正“违法罢免”的错误,撤销缺乏法律依据的行政干预,这既是对自身股东权益的捍卫,也是对国际商事规则的维护。而“归还完整控制权”的主张,更直指问题核心:股权托管≠实际运营权,没有中方对产能、供应链的主导,荷兰手中的“总部控制权”不过是空中楼阁。
![]()
荷兰的困境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它能管住安世在阿姆斯特丹的公章,却管不了中国工厂的生产线。半导体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没有后端封装测试的晶圆只是“半成品”,无法装入汽车、家电等终端产品。
安世东莞工厂不仅承担80%的封装测试任务,更是其全球发货的核心枢纽——荷兰接管总部后,曾试图切断中国工厂与海外的联系,结果安世中国迅速启动“独立自救”:恢复对国内车企的供货,改用人民币结算,短短两周就稳住了本土市场。反观荷兰总部,手握“股权证明”却拿不出合格产品,眼睁睁看着全球客户涌向中国工厂,彻底陷入“有总部无产能”的尴尬。
![]()
全球产业链的剧烈震动,更凸显了中国产能的不可替代性。作为全球基础半导体领域的龙头,安世掌控着40%的市场份额,其芯片支撑着全球9000万辆汽车的电子系统,宝马、大众、日产等车企均高度依赖。
断供仅三周,大众德国狼堡工厂的芯片库存就跌破警戒线,宝马单月因减产损失超10亿欧元,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预警:若危机持续,欧洲汽车产业年损失将超200亿欧元。
更令荷兰始料未及的是,安世的影响远不止汽车领域——德国《商报》援引供应链报告显示,欧洲航空航天、国防企业,以及近八成的工业龙头,都依赖安世中国工厂的芯片供应。当欧洲企业高管带着律师团赶赴东莞求货时,阿姆斯特丹的安世总部早已门可罗雀,这一幕恰恰印证:产能在哪里,产业链的主动权就在哪里。
![]()
面对困局,荷兰政府仍在“嘴硬”。其经济事务部发言人依旧宣称前CEO“构成安全威胁”,坚称接管“依法行事”,却始终回避“拿不出证据”的核心质疑。这种“嘴上喊着尊重市场,行动上践踏规则”的矛盾,早已让荷兰的营商环境信誉受损——此前荷兰吸引中资的核心卖点是“法治与稳定”,如今行政干预企业人事、冻结资产的操作,让全球投资者看清:荷兰的“规则”,随时可能为政治服务。
闻泰的“死令”,本质是对单边掠夺的有力反击。它印证了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朴素真理:产业控制权从来不是靠行政命令夺取的,而是靠产能布局、供应链整合与市场信任构建的。荷兰错把政治强权当产业实力,以为靠一纸禁令就能夺取技术与市场,最终却发现自己陷入了“管得了总部,管不了工厂”的困局。
![]()
如今,全球产业链都在等待荷兰的选择:是继续抱着“政治正确”硬撑,让欧洲工业付出更大代价?还是正视事实,归还中方合法权益,重新回到规则轨道?答案其实早已清晰——在产能为王的时代,谁掌握了生产端的主动权,谁就握有博弈的最终筹码。闻泰的“死令”,不过是把这一事实摆到了台面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