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元首在釜山并排落座,整个欧洲的外交圈陷入沉默,没人知道会谈具体谈了什么,但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种难以形容的挤压感。
![]()
“中国成了欧洲的新父母。不是‘伙伴’,不是‘竞争者’,而是父母。”英国《金融时报》用这样一个不客气的标题,勾勒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过去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秩序的设计师,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个被安排的角色。
这种“安排感”从能源开始就没断过。德国在2023年彻底关闭核电站,俄乌冲突又断了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欧洲别无选择,只能转向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价格几乎涨了三倍。而另一头,中国早已控制了全球电池金属的出口审批。欧洲绿色转型的“明灯”,因中国的一纸“出口许可机制”而频频闪烁。
01 欧洲的困境:夹在中美之间的“熊孩子”
欧洲的困境写在统计数据里。2024年欧盟自中国进口占其外部进口总额的21.3%,对华出口却只占8.3%。这种贸易逆差让某些政客坐立不安,却回避了关键事实:欧洲企业90%选择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德国三大车企在华销量占比均超30%。
欧盟贸易专员私下承认:“没有中国供应链,我们的绿色转型会瘫痪。”
欧洲其实早已不是局中人。它是个被夹在中美之间的缓冲地带,还是个高端的缓冲带。表面看是盟友、规则的守护者,实则是资源、技术、安全、市场的多重依赖体。
![]()
美国在军事上不放手,中国在供应链上收了口,欧洲就得喘不过气。这哪是“自主”?简直是“半托管”。
最敏感的那一刀,来自荷兰。ASML是欧洲科技皇冠上的明珠,掌握全球最先进的EUV光刻机。美国一句话,荷兰政府就阻止了对中国的出口。欧洲,在自家领土上也没话语权。
英国的评论员用“熊孩子”形容欧洲,不是没有道理。欧洲知道问题在哪,也知道自己不能再依赖美军维稳或中国供货,可就是没法下定决心断奶。
02 中欧经贸: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
中欧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2600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分钟都有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贸易往来在中欧之间发生。
这种深度的经济共生关系早已超越简单买卖。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工厂生产的电池驱动着宝马电动车,法国达能酸奶用的菌种来自中国生物实验室联合研发。这种“你中有我”的产业链,岂是政客几句“去风险”就能拆解?
在绿色科技领域,约55%的相关产品来自中国。中国为葡萄牙建设的12吉瓦光伏电站,足够供应整个里斯本的居民用电;丹麦的风电场里,中国制造的叶片每旋转一天,就减少800吨煤炭消耗。
欧盟中国商会主席伍德克说得直白:“所谓对华依赖,其实是欧洲竞争力的生命线。”
03 战略自主的迷思:欧洲为何难以“断奶”
欧洲提出战略自主已有多年,但现实是:能源靠美国、高科技靠中国、军事靠北约、市场靠全球。每一样都脱不了身。
特朗普二任以来指责欧洲“占美便宜”,挥舞关税大棒,一番恐吓之后,欧洲只得作出妥协。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北溪二号”莫名被炸,欧洲大陆安全架构不复存在。
![]()
欧洲的“成年礼”迟迟没有到来。不是没人提醒,也不是没人推动,而是没人敢承担代价。战略自主,是要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是要愿意牺牲一代人的舒适换来的。可欧洲政坛的节奏,四年一换,没人愿意背这个锅。
这种矛盾心理在欧洲领导人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总统马克龙2023年春访华时强调要“强化欧盟战略自主”,而回国不到三周就在布鲁塞尔加入“减少对华依赖”的大合唱。
德国前总理朔尔茨2024年在成都鼓励德国企业“加码中国市场”,而之前却否决了中国对德国半导体企业的并购方案。
04 中国的角色:从“伙伴”到“父母”的转变
中国已成为全球规则的制定者。过去欧洲人说中国“制造强、技术弱”,可现在发现,真正掌握全球稀土、钴、锂这些关键战略资源控制权的,是中国。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部分稀土产品实行“精准出口管控”。欧洲的新能源企业第一时间跳起来,但跳得再高也没用,原材料链已经牢牢握在别人手里。
中国的强势,不是突然发生的。是几十年一步步构建起来的产业链、资源链、技术链的合力。与美国的“美国优先”相比,中国坚定传达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积极信号,中国“基于共识”的做法与“美国优先”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这在所有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每次欧盟遭遇危机,中方都表示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的欧洲、团结的欧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05 多极世界的交响乐团:中欧合作的新路径
在世界剧烈变化之下,中欧迎来建交50周年。过去几年,中欧关系经历起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欧盟改变对华战略认知,推出所谓“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
多极化世界不是战场而是交响乐团。当德国车企用中国电池造电动车销往全球,当法国核电站与中国联合研发第四代反应堆,这些超越意识形态的合作正在重塑21世纪文明。
![]()
匈牙利作为中东欧国家在中欧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24年,匈牙利吸引了31%的中国在欧盟直接投资,成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的重要欧洲基地。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匈牙利的工业升级,也为欧洲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中欧在绿色转型、数字合作、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拥有巨大合作潜力。中国能源集团联合法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了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开创了中外合资在华建设海上风电的先河。这些项目充分展现了中欧绿色贸易投资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充足活力。
匈牙利经济学家洛松茨教授指出,中欧合作正进入一个“务实重构”的阶段,在绿色转型与技术协作的框架下寻求新的平衡点。欧盟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已经成为结构性现实,增强合作才是更符合现实且契合气候目标的策略。
杜伊斯堡货运站长汉斯擦着汗笑说:“这条钢铁丝路养活了我们三代人”。而中美在釜山会面,欧洲却没有座位。这才是让人最难受的。
地缘政治博弈的棋盘上,最大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把钢轨铺向未来,而非筑起高墙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