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德公司最近发布的中美关系报告备受关注,其中将南海和台湾问题、科技竞争并列,定义为中美“最危险的潜在战场之一”。但与台湾问题不同,南海的危险并不来自未来的大规模战争,而在于现在,特别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摩擦。
美国之所以如此看重南海,原因并非简单的“航行自由”,而是关乎三个深层逻辑:条约义务、战略信誉和威慑逻辑。
南海牵动美国的盟约体系
在所有印太安全议题中,南海是唯一一个涉及美国条约盟友的现实摩擦点。菲律宾与中国的对抗,意味着美国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可能被触发。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外交承诺,而是写入法案、具备法律效力的军事义务。一旦菲律宾船只在黄岩岛、仁爱礁一带发生致命事件,美国就必须在“要不要出手”的抉择中作答。
因此,对华盛顿而言,南海不仅是地缘问题,更是“信誉考题”。如果美国在盟友遭遇胁迫时选择退缩,不仅菲律宾会失望,整个印太地区的盟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会质疑美国是否还能兑现安全承诺。这种连锁反应,比岛礁本身的战略价值更致命。
“灰色地带”摩擦的危险性
南海冲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一场传统的军事冲突,而是一场被控制在“战争门槛以下”的长期对抗。
美国认为,中国的“灰色地带战术”,比如水炮、撞击、封锁,都是非致命性胁迫手段,却足以制造危险。美国的分析人士警告,随着船只数量激增、接触距离缩短,“发生致命事件只是时间问题”。
而一旦出现人员伤亡,特别是菲律宾人员,美国几乎没有回旋空间。美军的介入,很可能变成大国间的军事对抗。换言之,南海不是静态风险,而是一根随时可能被擦燃的导火索。
美国的介入逻辑:威慑信号
华盛顿深知南海风险,却依旧加大介入力度。其逻辑是:威慑才能避免误判。
美国通过三条路径强化存在。
军事威慑:常态化的“航行自由行动”,高频度的监视与巡航;
外交与法律反击:发表报告、否认中国主张的法律依据;
扶持盟友:为菲律宾等国提供海上安全援助,培训、装备、情报支援齐上阵。
兰德公司的专家认为,正是美国的这种明确信号,让冲突暂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换句话说,美国介入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避免失去威慑力。
更何况,美国认为一旦在南海退让,就等于默认他国可以以“主权”为由限制公海航行,这对美军全球部署模式而言,是根本性的挑战。这是合法性与地位的竞赛,双方都认为自己“绝不能先退”。
中国视角下的“危险平衡”
但从北京的角度看,美国的这些举动恰恰是紧张的根源。
美军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高频度的情报侦察、在岛礁附近部署进攻性资产,被视为挑衅与威胁。中国强调自己的行动是“防御性的”——建立安全边界、保护主权、应对美军渗透。
于是,南海成了两种安全逻辑的交汇点:美国认为必须介入,才能维持秩序;中国认为必须反制,才能维护安全。
在这种“相互防御”的循环中,风险被不断积累。在大国博弈阴影下,南海的波涛注定不会平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