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0月20日起,23个装载着含放射性污染物锌粉的集装箱已在菲律宾海岸附近滞留13天。
菲律宾核能研究所(PNRI)10月31日向法新社证实,容器中检测出放射性同位素铯-137痕迹,虽短期辐射水平未达危险阈值,但当地政府强调需立即制定处置方案。
这场跨境污染风波的源头可追溯至货物出口链条。
PNRI披露,这批受污染的锌粉实为钢铁生产副产品,由Zannwann国际贸易公司从菲律宾本土企业SteelAsia采购后出口印度尼西亚。
但雅加达当局在入境检测中发现铯-137超标,依据相关法规拒绝入境,并要求退回原产国。
目前,这些集装箱因印尼拒收、菲律宾暂未确定处置地点而陷入滞留僵局。
作为菲律宾核安全监管核心机构,PNRI所长卡洛・阿西利亚明确表示:“我们需要尽快确定填埋地点,但这不是国家紧急状态,是可解决的问题。”
他解释,铯-137虽具有30年半衰期,长期接触可能损害人体造血系统与神经系统,但当前检测到的辐射剂量短期内不会构成健康威胁。
这一说法与此前江苏截获铯-137废源事件中专家的风险评估逻辑一致——此类核素需严格管控以防扩散。
![]()
涉事企业则上演责任拉锯战。
SteelAsia已暂停旗下回收工厂运营,却在官方声明中强硬反驳:“PNRI的结论毫无根据且不科学,相关指控极不公平。”
据了解,该公司是菲律宾知名回收金属加工企业,其回收流程的放射性检测环节是否存在漏洞,已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此次事件还引发连锁反应。
此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印尼虾和丁香样品中检出铯-137,随即对多种印尼食品实施进口限制。
受此影响,印尼政府已暂时叫停疑似污染源的废铁废钢进口,并依据2022年第12号法规强化食品放射性检测,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出具非放射性证书。
目前,部分受污染物资已被转运至印尼摩登市齐坎德工业区PTPMT仓库临时储存。
从国际法视角看,事件凸显跨境放射性废物管控漏洞。
根据《巴塞尔公约》,有害废物越境转移需经进出口国双重同意,且出口国对非法转运废物负有回收义务,这与菲律宾2019年成功退回加拿大垃圾的法律依据一致。
而中、菲、印尼均为《乏燃料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缔约国,该公约明确要求缔约方建立放射性废物追溯体系。
截至11月2日,菲律宾环境部门仍在筛选填埋场地,Zannwann公司与SteelAsia的责任认定尚无进展。
分析指出,东南亚多国近年成为废料处理“中转站”,此次事件或推动区域内强化回收产业链的放射性监测标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