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阶段(1920s):凯塔琳娜·施罗特的自我探索
施罗斯疗法的雏形诞生于20世纪初,由Katharina Schroth(1894–1985) 在德国提出。她年轻时因脊柱侧弯饱受身心困扰,却发现当时的支具疗法不仅效果差,还限制生活。通过对呼吸与胸廓变化的观察,她发明了核心技巧:旋转式呼吸(Rotational Angular Breathing, RAB)。![]()
她于1924年出版《Die Atmungskur》,系统介绍了她的“呼吸-姿势矫正法”,标志着非手术保守治疗脊柱侧弯方法的重大突破。
特点: 自我观察 + 主动呼吸 + 镜像矫正,强调身体三维重构体系化阶段(1960s–1980s):克里斯塔·施罗特】斯的标准化发展
凯塔琳娜的女儿Christa Lehnert-Schroth(1924–2015)是将施罗特法推向医学体系的重要人物。她受母亲启发,自1940年代起参与治疗与教学,并于1970年代起推动治疗流程标准化。![]()
她最重要的著作是:
《Three-Dimensional Treatment for Scoliosis》(1983)
是第一本完整从解剖、生理、操作流程角度系统讲解施罗斯治疗的专业教材 她提出并强化了如下概念:“三弯模型(Three-Curve Pattern)”→ 用于分析患者不同类型侧弯(胸、腰、颈骨盆关系)
“姿势感知教育”→ 建立姿势控制的神经认知路径
“家庭训练计划”→ 治疗不仅限于治疗室,而应嵌入日常生活
一、脊柱侧弯的定义
![]()
从生物力学与形态学角度定义,脊柱侧弯是指一段或多段脊柱椎体在三维空间上发生的一系列结构性改变。这包括:
矢状面:
生理曲度(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减少、消失或反向。
冠状面:
脊柱向一侧发生侧方偏移与弯曲。
水平面:
侧凸区域的椎体伴随着向凸侧的旋转。

临床上,脊柱侧弯主要分为两大类:
功能性脊柱侧弯
生理曲度(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减少、消失或反向。功能性侧弯通常由已知的外部因素引发,例如长期不良姿势、双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或关节代偿等。其核心特征是,在卧位时侧弯角度常可自行消失或显著减小,X光影像显示椎体骨性结构本身无异常。此类侧弯本质上是可逆的,矫正策略核心在于纠正原发诱因、强化薄弱肌群、重塑正确姿势模式,以巩固治疗效果。
结构性脊柱侧弯
结构性侧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脊柱畸形,椎体及其附属结构发生了固定的病理性改变。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特发性脊柱侧弯:
病因不明,是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侧弯病例的80%。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与性别特征,多见于青春期前后的女性,男女比例大致为2:8。
其他类型结构性侧弯:
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弯(椎体形成或分节异常)、神经肌肉型侧弯(如脑瘫、肌营养不良所致)以及综合征型侧弯等。
![]()
在结构性侧弯中,椎体被固定于旋转兼侧倾的位置,偏离人体中线;凸侧的肋骨隆起呈现刚性,椎间隙呈现凹侧压缩、凸侧增宽的改变。
因此,其矫正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内可能效果不彰,但通过长期、体系化的坚持干预,依然能获得显著的形态与功能改善。
影像学诊断标准:
在临床上,通常采用Cobb角来量化侧弯程度,只有Cobb角大于10°才被正式定义为脊柱侧弯。然而,对于儿童青少年,即便Cobb角未达到10°,但如果椎体旋转角度(通过脊柱侧凸测量尺评估)大于4°,也已被视为脊柱侧弯的早期征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二、脊柱侧弯的危害
![]()
脊柱侧弯的危害远不止于外观,它是一个涉及多个系统的健康问题:
体格发育与外观形象:
导致身高发育受限,出现“高低肩”、“剃刀背”、骨盆倾斜等不对称体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形象与自信心。
心肺功能受损:
严重的胸椎侧弯会挤压胸廓空间,限制肺的扩张与舒张,导致肺活量下降,长期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甚至心功能不全。
心理健康问题:
异常的体态易使孩子产生自卑、焦虑、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对其学习与生活造成深远负面影响。
慢性疼痛:
脊柱两侧肌肉受力不均,关节负荷异常,极易导致颈肩、腰背部的慢性劳损与疼痛,并在成年后持续加重。
神经功能与运动障碍:
侧弯与旋转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肢体麻木、无力,严重者甚至出现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施罗斯分类系统
施罗斯分类系统的核心源于“身体块(Body Block)”理论。
原理:将人体躯干划分为不同的几何“块”,健康人时应像矩形一样在中央骶线(CSL)上垂直对齐;而在脊柱侧弯时,这些“身体块”会发生侧移、旋转、凹侧压缩与凸侧膨胀,表现为不对称性。
意义:通过识别这些“身体块”的偏移方向,可以帮助医生和治疗师制定个体化的康复与矫正训练方案。

身体块的划分:
H – 髋骨盆块:包含下肢到腰椎下端椎体(LEV)。
L – 腰椎块:位于腰椎上端椎体(UEV)与 LEV 之间。
T – 胸椎块:位于胸椎曲线的 UEV 与 LEV 之间。
S – 肩带块:代表胸近端曲线(颈胸区)。
命名方法:大写字母代表“主体块”,小写字母(ri=右,le=左)描述横向偏移和旋转的方向(如常见胸右腰左:TriLle)。
胸椎凸起侧为T侧,腰椎凸起侧L侧。
如果只有胸凸没有腰凸,则按照能判断出来的一侧来定义。如胸椎右凸,右侧就是T侧,相对应的一侧就是L侧。
后面观:
T侧:肩旋前、肋骨隆凸、弱点、髋部凸起。
L侧:肩旋后、弱侧、腰部凸起。
前面观:
T侧:腹部平坦区
L侧:腹部凸出区
如果不好判断,就做亚当测试。(20度以内不太明显)
![]()
分类概述
胸椎侧弯(主要曲线在胸椎)
a. 仅胸椎
b. 胸椎 + 腰椎向另一侧,骨盆居中
c. 胸椎 + 腰椎 + 骨盆整体偏移
腰椎侧弯(主要曲线在腰椎)
a. 仅腰椎,骨盆偏向另一侧
b. 腰椎 + 胸椎向另一侧,骨盆也偏移
c. 腰椎 + 胸椎,骨盆居中
矢状面畸形
包括胸椎后凸增加(圆背)、胸椎后凸减少(平背)、腰椎前凸消失或过度。
总结
个案中,有的胸和腰都存在侧弯,也有只存在胸或腰一个侧弯,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讲到的胸弯和腰弯并不代表胸椎和腰椎,而是以区块来划分的,腰弯特别容易发生在胸腰结合段。
脊柱侧弯一般由主弯先发生弯曲变形,次弯产生代偿,手法与训练都要聚焦于主弯。
腰主弯:
1、腰左髋胸右→髋和胸都有代偿。
2、腰左髋右→只有髋的代偿 。
3、腰左胸右→只有胸的代偿。
![]()
胸主弯:
1、胸右髋左→大C弯。没有腰的代偿,因为胸弯太大,腰还来不及代偿,就直接用髋代偿了。(并不常见)
2、胸右腰左→只有腰的代偿。
![]()
四、脊柱侧弯的评估流程
1、系统性信息采集
这是评估的奠基阶段,需全面收集包括年龄、性别、生长发育状态(如Risser征、月经初潮年龄)、家族史、日常姿势习惯、运动经历等在内的多维信息。这些资料是预判侧弯进展风险与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的重要依据。
![]()
2、确立三维矫正核心策略
![]()
此为康复治疗的指导思想,遵循一个严谨的逻辑序列:
定位关键体征:运用施罗斯体系的专业术语,在患者体表精准定位肋骨隆凸、腰部凸起、弱点、弱侧等特征性标志。这些点是三维畸形的体表反映,是矫正的“靶心”。
输入正确本体感觉:通过治疗师的手法引导、触觉提示或视觉反馈(如镜前训练),帮助患者大脑重新感知并建立“何为中立位、何为矫正位”的身体地图。这是打破错误姿势记忆的第一步。
在矫正位进行等长收缩:一旦患者被被动或辅助摆放到矫正体位,立即引导其进行深层的、持续的等长收缩。目的是让核心肌群在正确的三维空间关系下被激活,从而将矫正姿势“刻录”进运动记忆中,形成新的、正确的肌肉“记忆痕迹”。
3、亚当斯前屈试验:结构性侧弯的核心筛查手段
![]()
这是临床筛查脊柱侧弯最经典、最有效的体格检查方法。患者双足并拢,膝部伸直,躯干向前均匀弯曲至90度。检查者从后方正中部,沿水平面观察其背部。
阳性体征:一侧背部(尤其是胸廓区域)出现不对称的隆起(即“剃刀背”)。这是胸椎发生旋转的标志性表现,为侧弯的结构性诊断与初步分型提供了直观、客观的依据。
4、触及根源:理解康复的核心理念——重塑神经控制
体态矫正最深层次的挑战,往往并非完全源自关节或肌肉的力学限制,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已然适应的错误运动模式与姿势惯性。大脑长期将异常的侧弯姿势默认为“正常”。
因此,所有训练的终极目的,并不仅仅是增强肌力或拉伸软组织,而是通过成千上万次有意识的、正确的重复,提升神经系统将身体主动维持在矫正位上的耐力与控制力。最终目标是让正确的姿态取代错误的姿态,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新常态。
5、影像学评估:量化诊断与风险评估的基石
![]()
X光片是诊断脊柱侧弯、量化其严重程度、评估骨骼成熟度及进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全脊柱正位片:
核心用途:用于精确测量Cobb角,客观量化侧弯的严重程度。同时观察椎体旋转、骨盆状态(如Risser征)等。
成人考量:对于成年人,大角度的侧弯虽对体型外观影响显著,但因骨骼已成熟且常伴退行性变,矫正的重点更多在于控制症状、改善功能与阻止进展,而非追求角度的显著逆转。
全脊柱侧位片:
核心用途:用于评估颈、胸、腰段在矢状面的生理曲度。侧弯患者普遍存在胸椎后凸变小(平背)和腰椎前凸变直,这种矢状面的失衡会显著削弱脊柱的天然稳定性,是侧弯发生与进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读片基础:在观察X光片时,可通过心脏阴影的位置(通常位于左侧)来快速、准确地判断图像的左右方位。
*什么是COBB角?怎么测量?
Cobb角是量化脊柱侧弯角度的标准方法。
其测量方式为:在一个弯曲弧内,确定倾斜最大的上、下端椎,分别沿其上缘和下缘划线,再作这两条线的垂直线,两条垂线形成的夹角即为Cobb角。该角度是诊断与随访侧弯的核心指标。
一个区块上端椎的上缘和下端椎的下缘形成的夹角叫做COBB角。
![]()
*什么是顶椎?
位于脊柱侧弯曲线顶点的椎体就叫顶椎。
特征:
相对处于水平位置,侧移最大,旋转最大,容易出现椎体的楔形变。
![]()
*什么是端锥?
上下端椎指一个侧弯曲线中向凹侧倾斜最大的椎体。
凸侧椎间隙较宽,凹侧椎间隙较窄,而在凹侧椎间隙开始变宽的第一个椎体被认为不属于该弯曲的部分,其相邻的一个椎体就是该弯曲的端椎。端椎位于一个曲线的下端和下一个曲线的上端。
端椎是定义侧弯弯曲范围的关键椎体。它与弯曲顶点处的顶椎形成鲜明对比:
特征
端椎顶椎位置
弯曲弧的两端
弯曲弧的顶点
核心特征
向凹侧倾斜度最大
侧移与旋转最大椎间隙
凹侧椎间隙最窄
处于椎间隙变化的过渡区
作用划定
弯曲范围
代表
弯曲的严重部位
特征:倾斜度最大,旋转最少,结构变形最少,侧移最少。
![]()
*什么是TP点?
胸曲与腰曲之间的中立椎,叫TP点。
![]()
*怎样判断主弯?
1.通过TP点与骶骨中心线的位置关系来判断:
如果TP点在骶骨中心线的右侧,就看胸椎和腰椎哪个在TP点的右侧,谁在右侧,谁就是主弯。
如果TP点在骶骨中心线的左边,就看胸椎和腰椎哪个在TP点的左边,谁在左边谁就是主弯。
![]()
![]()
2.没有片子怎么判断主弯?
当无法获取X光片时,治疗师可通过以下一系列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简易测量,综合判断受试者的静态负重模式与身体重心偏向。这些发现通常与脊柱侧弯的主弯侧存在高度关联,为矫正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1. 视觉观察静态站姿
方法:让受试者以习惯的、最放松的姿势自然站立。治疗师从后方及侧面观察其身体重心投影线。
判断:观察受试者身体重量更多地倾向于承压于哪一侧下肢。通常,重心会偏向于胸椎主弯的同侧(例如,胸椎向右凸,重心多偏右)。
![]()
2. 双足负重测量(客观量化)
方法:让受试者双脚各站立于一个电子秤上,保持自然站姿,读取两侧秤的数值。
判断:对比两侧数值,显示数值更大的一侧即为当前主要负重侧。该方法能将主观观察转化为客观数据,更为精确。
3. 闭眼感知负重(主观感觉评估)
方法:要求受试者闭上双眼,排除视觉代偿,将注意力集中于双脚底,主观感受并回答哪一条腿感觉承重更多。
判断:受试者主观感觉承重更重的一侧通常与客观测量结果一致。此方法有助于提升患者自身的本体感觉意识。
4. 膝关节过伸体征观察
方法:从侧面观察受试者站立时的膝关节形态。
判断:膝过伸(膝关节反屈)往往更常出现在主要负重腿上。这是身体为了在负重侧维持平衡而出现的一种代偿性姿态。
5. 鞋底磨损分析(动态痕迹评估)
方法:检查受试者日常所穿鞋子的鞋底磨损部位与程度。
判断:磨损更严重的一侧通常为主要负重侧。这是一个反映长期步行等动态活动中负重模式的累积性证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临床意义与综合分析:
以上方法应从多维度进行交叉验证,综合判断。重心偏向的本质是身体为了在脊柱发生侧凸后维持整体平衡而产生的代偿机制。准确识别负重模式,不仅有助于推断主弯,更能为矫正训练(如重心转移训练、姿势再教育)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五、施罗斯脊柱侧弯的矫正思路
基本矫正:
T侧的反屈:通过胸部侧移来矫正
L侧的反屈:通过骨盆倾斜来矫正
T测的反旋:通过肋骨隆凸或腹部突出区来矫正
L侧的反旋:通过骨盆旋转来矫正
![]()
矢状面矫正:
10~12岁儿童,容易在胸椎矢状面出现问题(平背),导致胸椎稳定性不足,容易发生脊柱侧弯。
对于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可以在顶椎位置多做一些松动类手法,主要目标是L2及下肋骨,可增加腰椎前凸和恢复胸椎后凸。
![]()
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矫正中,所有松动类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疼痛,而是为了解除限制能把个案摆在矫正位,因为训练都是在矫正位进行的。
也可以说,松动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运动。运动分为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引导性阻力→重复运动→洗脑→适应矫正位。
在简单的体位教动作,在难的体位教应用;手法是为了更好的训练,训练是为了更好地矫正。
矫正性呼吸要求把气吸到弱点、弱侧、腹部平坦区。5~10个呼吸一组,最后3~4个呼吸用最大的等长收缩进行对抗,以激活腹部核心。
六、胸椎侧弯训练处方(训练类、供参考)
1、胸背部肌筋膜拉伸(拉伸主要针对弱侧和弱点)
![]()
1.侧卧位弱侧拉伸
2.坐位弱侧MET拉伸
3.安德鲁斯交叉拉伸弱侧和弱点
4.侧旋拉伸弱侧
5.弓式拉伸弱侧
2、腹部突出区矫正训练
1.肋木坐位下反旋训练类目
![]()
2.肋木坐位下胸捻转
先反屈胸椎到L侧,再做反旋的动作。这两个动作的差异是多了一个胸侧移
3.仰卧位反旋训练
L侧摆在挥拳姿势,原理与坐位相同
3、肋骨隆起处的矫正训练
1.仰卧位反旋训练
T侧肩外展外旋,往后顶肩,反作用力会往上顶肋骨隆起,治疗师手放前面肋弓处施加阻力
2.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肩部反向牵引
利用T侧手肘的外推力迫使胸椎往内移动。
3.坐位弹力带抗阻肩部反向牵引(肋木下)
![]()
4.坐位下双杆肩部反向牵引
5.站立位双杆肩部反向牵引
6.SPS站立位T测螺旋链训练
7.仰卧双杆加牵引绳,肩部反向牵引(齐)![]()
8.坐姿肋木反屈训练(齐)
4、弱侧处的矫正训练
1.站立位帆船训练
2.单膝跪位帆船训练,(同时向前向内推肋骨)
![]()
5、平背的矫正训练
1.猫狗式拱背训练
2.跪位瑜伽球胸椎后突训练
3.仰卧位前推训练
以上训练均在矫正后做等长收缩。
6、驼背的矫正训练
1.胸小肌拉伸
2.侧卧位与与跪位翻书-胸椎灵活性训练
(先动胸椎,再动手臂)
3.仰卧位胸椎伸展训练
(双肩外旋一起压床,将胸往上提,腰不能伸展)
4.坐位胸椎伸展训练
(双手等高下压肋木,胸向前顶,腰不伸展)
5.跪位胸椎伸展训练
6.坐位划船肩胛骨内收训练
(肋木弹力带,先收肩胛骨,再拉弹力带)
7.坐位下划船胸椎伸展训练
(腰和骨盆不动)
8.坐位下弹力带抗阻肩外旋训练
(训练冈下肌、小圆肌、肘不要打开)
施罗特疗法是所有PSSE方法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从Hans Weiss博士和Manuel Rigo博士的大量研究中,我们看到了施罗特疗法在以下方面的积极成果:
改善Cobb角:一些研究表明,施罗特运动能有效减缓曲线进展,甚至改善Cobb角。
改善肺活量与呼吸功能:旋转式呼吸对肺活量的改善有积极影响。
减轻疼痛:通过正确的姿势和肌肉激活,能有效缓解脊柱侧弯引起的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形象:患者在进行施罗特治疗后,对自身身体的感知和自我形象有了显著提升。
降低手术需求:对于许多患者,保守治疗是手术的可行替代方案,施罗特疗法能有效降低需要手术的儿童比例。
编辑:陆廉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下部分图文为广告
在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已攀升至5%,位列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对于Cobb角>40°的重度病例,手术往往成为主要选择,但伴随诸多后遗症风险;而非手术方法如传统手工支具疗效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许多患者及家长无奈转向瑜伽馆或普拉提等非专业途径,亟需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放眼全球,“Schroth Method(施罗斯疗法)”作为脊柱侧弯保守治疗的“金标准”,以其卓越的科学性和显著疗效,点燃了康复新希望。
Schroth Best Practice (SBP) 融合分型评估、三维矫正、呼吸训练及日常活动管理(ADL),为Cobb角<30°的患者提供高效治疗路径,同时为物理治疗师带来简便实用的技术工具,助力专业提升与广泛推广。
点击播放视频
Schroth Method:百年传承
Schroth Method 由德国理疗先驱 Katharina Schroth 女士于 1921 年创立。作为一名脊柱侧弯患者,她在无法接受手术的条件下,受到气球充气原理启发,通过呼吸调整与姿势感知,探索出一套独特的保守治疗体系。这一方法不仅治愈了她自己,还奠定了德国脊柱侧弯康复的权威标准。
她的女儿Christa Lehnert Schroth 继承并完善了这一疗法,引入分型系统与水平位练习,使其成为欧洲康复医学的标杆。随后,第三代继承人 Hans-Rudolf Weiss 博士推出 Schroth SBP(Schroth Best Practice),将疗法推向新的高度。
如今,Schroth Method 已获国际脊柱侧凸矫形和康复治疗协会(SOSORT)认可,成为全球物理治疗领域的经典方案。
![]()
Schroth SBP
三代创新的结晶
Schroth Method 历经三代发展,逐步演进为今日的 SBP 体系:
![]()
(△图左至右依次为:Katharina Schroth,Christa Lehnert Schroth,Hans-Rudolf Weiss)
1.第一代(1920-1960):Katharina Schroth 开创,强调呼吸调整与姿势感知,奠定基础。
2.第二代(1960-1980):Christa Lehnert Schroth 主导,建立三段式、四段式分型,开发 “大弓形” 等实用练习,注重心肺功能提升。
3.第三代(2009 至今):Hans-Rudolf Weiss 博士推出 SBP,融入矢状面矫正与日常生活活动(ADL),使训练更简便、更贴近患者需求。
![]()
SBP 将人体分为肩、胸、腰、髋四区块,通过三维矫正与 “过矫正” 器械,结合去旋转呼吸训练,显著提升疗效。研究显示,其效果优于其他保守疗法,成为脊柱侧弯治疗的首选方案。
疗法核心
科学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1.体位感知:借助镜子、照片与 X 光片,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姿势认知。
2.三维矫正:
躯干伸展:恢复脊柱长度。
从下至上:足部至头颈的全方位调整。
多平面干预:矢状、冠状、水平面同步矫正。
![]()
3.呼吸训练:旋转成角呼吸法,增强凹侧肺功能,稳定脊柱形态。
4.脊柱稳定:激活萎缩肌群,重建肌肉平衡。
5.日常融入:将矫正融入 ADL(如坐姿、行走),确保长期效果。
![]()
SBP 的革命性在于其 “易学、实用、经济” 的特点,让患者在家即可完成训练,治疗师也能快速上手。
课程内容安排
课程大纲
![]()
国际认证:我们的核心优势
Schroth SBP 课程荣获 德国施罗斯最佳实践学院总部颁发的国际认证, 这是市面上绝大多数课程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国际认证不仅象征课程品质的全球认可,更为学员带来以下价值:
1.权威机构认证:由德国施罗斯最佳实践学院总部直接认证,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质量符合国际最高标准。
2.全球资质认可:完成课程后,学员获国际认证证书,个人信息录入德国施罗斯 SBP 中国官网治疗师名录,提升职业竞争力。
3.严格认证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双重考核,确保学员精通 SBP 技术,保障治疗质量。
4.独家竞争优势:在众多未获认证的课程中脱颖而出,成为脊柱侧弯康复领域的专业标杆。
国际认证是课程品质的保证,更是您职业发展的 “通行证”,助您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信赖与机会。
课程证书
课程考核通过后,你将获得由德国施罗斯最佳实践学院总部直接颁发的国际认证证书,您的个人信息也将列入德国施罗斯SBP中国官网的治疗师名列。
![]()
(△毕业证书获得德国施罗斯总部认可)
![]()
(△结业后,学员姓名将于施罗斯中国官网公示)
课程指南
01授课内容
SBP德国施罗斯Schroth Method脊柱侧弯课程
02授课老师
![]()
主讲:马克西姆·鲍里索夫(Maksym Borysov)教授
施罗斯Schroth sbp脊柱侧弯矫形技术第四代传承人、全球技术总监
施罗斯最佳实践体系高级讲师及董事会成员
兼具物理治疗师与矫形支具师双背景,长期参与矫形支具研发与三维体操教学
多次来华开展临床指导,具备丰富的中国患者矫治经验
马克西姆教授是乌克兰假肢和康复研究和科学研究所康复部主任, “ORTTECH-PLUS”康复服务高级专家,也是多个国际组织的会员,如IASR(国际脊柱康复学会),UAPT(乌克兰物理治疗协会),WCPT(世界物理治疗联合会), ISPO(国际脊柱侧弯学会)等。他从2000开始深耕脊柱侧弯治疗领域,2008年开始跟随施罗斯家族第三代传承人Weiss博士学习至今,拥有丰富的临床矫治经验和授课经验。发表论文50余篇,专利5项。
![]()
助教:南小峰
国际二级矫形技术员
国家注册矫形器制作师
施罗斯董事会成员,中国技术总监,讲师
施罗斯SBP体操,GBW支具认证技师
足部辅具专委会委员
厦门市康复医院名誉顾问
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国家注册假肢矫形器制作师,1998年获得国际二级矫形技术员证书。从事假肢,矫形器及各种康复辅具的临床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多年,对色努系列脊柱侧弯支具的制作与研究有独到见解。
2012年创办南小峰脊柱矫形工作室,将世界最先进的德国施罗斯矫形体系引入国内,为国内脊柱侧弯孩子带来小巧,隐蔽,有效的GBW支具。
著有《脊柱侧弯的保守治疗》,《德国施罗斯体系治疗脊柱侧弯》《脊柱侧弯保守治疗100例》。与德国Weiss博士团队在国际相关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
2021年,参加央视访谈,普及脊柱侧弯知识。
参与国家标准制定:
GB/T 41178-2021《软性矫形器 功能与分类》
GB/T 43417-2023《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矫形器的配置》
GB/T 19544-2024《脊柱矫形器分类及通用技术条件》
![]()
助教:陈宏华
国际二级假肢矫形技术员
矫形器师职业资格
山东省工程师中级职称
德国施罗斯认证治疗师
现任济南施罗斯中心技术主管
毕业于《民政职业大学康复工程学院》,从事假肢矫形设计与制造行业近20年。工作期间多次参加国内外矫形技术及脊柱侧弯保守治疗的培训,通过不断地跟行业精英的学习与交流,积累了经验。脊柱侧弯技术从石膏取型到现在的3D扫描,以及CAD/CNM系统设计制造,再到施罗斯体操和GBW支具的完美结合治疗,为大量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解决了困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期间担任过滨州医学院脊柱侧弯支具的实践教学工作。曾担任过全国民政行业矫形器装配职业竞赛的裁判员。曾多次参与民政系统扶贫救助项目侧弯支具的适配工作。
03授课时间及地点费用
2025年课程安排
![]()
1、时间:2025年11月13日-17日(共5天)
2、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将军路122号黄台大酒店三楼接待厅
3、费用:12600元/人(含教材、认证),食宿交通自理,回单位报销。
4、招生人数:为保证学习和治疗质量,限招18名学员+8名患者
5、招生对象:课程针对医生,治疗师,按摩师,整脊师,中医师,运动康复师(需提供相关学历背景或执业资质进行资质审核)
6、课程发票:含会议类/服务类增值税普通发票(详询客服)
7、课程建群:开课前建群(进群之后推荐性价比较高的酒店)
8、课程咨询:
课程咨询
李老师18137185405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