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审理工作已经7年了,期间借调中央纪委从事审查调查工作半年,也零零散散参加过委里的案件办理工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历,让我对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基于这些认识,我从审理的视角聊一聊如何提高案件办理质效。
纪检监察工作中,有两个核心环节,即审查和审理。审查的核心就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该有的证据都收集到位;审理的核心就是负责审核前面的工作,给案件定性,看看处理是否合适。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审查与审理的双赢?我觉得就是二十四字方针,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这二十四字方针,每一条都至关重要。但我觉得最根本、最重要、也最难做到的就是“事实清楚”,这也是审查与审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说“事实清楚”是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呢?因为这四个字背后,意味着整个办案思路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在实际工作里,审查人员经常会纠结:“这个案子到底该往哪个方向查?或者查了之后我怎么抓住重点,谈清楚问题等等”,而审理人员在评查卷宗时,最想看到的也是一份脉络清晰,要素齐全的案件,如果案件事实都没有捋顺,后面的证据收集、定性处理就都成了无源之水,很容易出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案件质量,最关键的就是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办案思路和方向。思路顺了,后面的审查、审理工作才能有序跟进,也才能真正做到那二十四字方针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办案过程中拥有一个清晰的办案思路呢?我觉得重点就在于问题线索的研判,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基础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2年,我有幸借调至中央纪委参与办案,六个月的时间,单是问题线索研判就用了近三个月。作为长期从事审理工作的我,第一次直接参与案件办理,面对堆积如山的线索材料,一度感到手足无措。当时办案组组长跟我们讲,要先初步确定违纪违法条例,再确定初核方案,这样才能明确取证方向和谈话方向。于是,我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把所有线索逐条梳理总结,对照六大纪律、国家法律法规和犯罪的相对应的条例分类归档,做到对号入座;第二个任务是用“要素分析法”筛选出指向性明确的线索,列为重点突破口;第三个任务是针对每一条重点线索,提前制定详细的取证方案、谈话提纲。按照这个思路,经反复研判我们团队逐渐厘清了脉络,初步明确了相关违纪违法条例。起初,我觉得这三个月耗时太多,但到案件后期,才真正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深意——这三个月的深耕细作,为后续工作铺就了事半功倍的坦途。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问题线索研判的核心在于“精准”二字。这就好比医生看病,只有通过细致问诊精准判断病症,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线索研判的道理,其实和治病救人的逻辑一脉相承。违纪违法条例就像医学典籍里的病症图谱,纪检监察干部只有先精准“诊断”出被核查对象的“病症”,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先定目标再谋方案,思路才能清晰;先析线索再定方向,办案才能稳扎稳打。同时,为了精准“诊断”,找出被核查对象的病症,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需要我们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违纪违法条例。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处理好百分之七八十的案件。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不管是审查人员还是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都应当做个有心人,多掌握几个常用的违纪违法条例的运用,这样审查人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才能拥有清晰的办案思路,才能够抓住重点;审理人员才能有效发挥后端指导作用,为审查工作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方向;才能真正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最终实现审查与审理的双赢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