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到了4000点,被当成了一个牛熊分水岭,舆论也喜欢回顾这波从3000点左右以来的行情,至今已经上涨了1000点,但是这1000点当中电子、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指数贡献大约有500家,尤其是电子科技类贡献了接近400点,这就是说市场的真实点位实际上在3500点附近,当然很多投资者抱怨,这波不仅仅没有赚钱,反而亏损,这就说明了还有部分股票依然在3000点附近徘徊,别的不说我感觉白酒就有这么点意思。
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不符合两个意愿:一个是指数的慢牛行情,这是监管持续倡导的;另一个就是化解天量储蓄,让储蓄资金搬家。
先来说指数的慢牛行情,实际上从去年924开始,市场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盈利效应,沪指从3000点到4000点就是如此,虽然说这波行情走得有那么点慢牛的意思,只不过个股的分化还是太严重了,尤其是科技板块的拥挤度几乎达到了上限,这就使得其他板块被严重抽血,而这样的结果最终会导致慢牛行情名存实亡,因为这些板块上涨的时候对指数拉动很明显,当风格结束后下跌的时候对市场的伤害也一样大,尤其是会加大指数的波动幅度,而这与波动幅度变小的监管意愿是相违背的。
再来说说储蓄搬家的事情,其实让储蓄搬家一方面可以化解银行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但是如今大多数人依然赚钱困难的情形下,储蓄搬家估计会变得异常困难,这就是说牛市虽然好,但是要顾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让大多数人能够看到参与市场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这是前提,但是目前看这点并没有做到。
![]()
为什么会出现如今的这两种现象呢?
我以为最大的问题是风格过于极致化导致的,所以才有了周五的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操作细则的征求意见稿,这个意见稿的要求是基金管理人要建立覆盖业绩比较基准的选取、披露和纠偏的流程管理机制,涉及到了风格漂移的问题,这些是制度层面的问题。
对普通人来说,感觉投资似乎内卷的现象也很明显,你可以看看不同的基金收入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而哪些获得高收益的基金几乎都是通过风格过于极致化产生的,简单说就集中资金持仓一个板块,或者集中资金重仓几只股票,超额收益就是这么来的。
而这往往会形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大涨之后必然会有大跌的现象产生,另一个是大涨的时候容易对指数造成明显的上拉作用,比如说这次的科技股行情大涨的时候对指数贡献了接近400点,如果未来下跌呢,是不是也会损失同样的幅度,这样以来市场还是大起大落,监管期待的慢牛就很难实现了。
所以说公募基金征求意见稿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市场慢牛,那就是要让基金业绩基准有个衡量的标准,或者说让A股的风格不要像现在这么极致化,让指数真正的处于一个慢牛的状态,当大多数基金的收益都相差不大的时候,市场的均衡化收益就体现的比较明显了,这是有利于大多数人享受股票市场上涨盛宴的基调,到时候储蓄搬家也就水到渠成了。
免责声明: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或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请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