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在直播间聊读书时,一句话戳中无数人:“我以前也爱囤书,书架堆得满满当当,可翻开没几页就放下,以为‘拥有就是读过’,后来才发现,这样的读书是自欺欺人。”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无效读书”:一年读几十本,合上书却记不住内容;跟风读爆款书,读完没半点改变;把读书当任务,越读越觉得累。而董宇辉从“无效读书”到“靠读书改变命运”,只靠3个实在方法,普通人照着做,也能把书读出真价值,告别“读了白读”。
别再犯这3个“无效读书”的错,董宇辉也曾踩过坑
董宇辉坦言,自己早年读书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复盘才发现,很多人所谓的“读书”,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错1:“贪多求快”,把“读完”当目标
董宇辉大学时曾给自己定“一周读3本书”的目标,为了赶进度,经常跳过细节、略过思考,一本书翻完,只记得“主角叫什么”,连核心故事都讲不完整。“现在想想,那不是读书,是‘翻书’,像完成任务一样,毫无收获。” 就像很多人跟风“一年读100本”,靠速读、听书刷完书单,结果遇到问题,还是想不起哪本书能给答案。
错2:“漫无目的”,跟风读“爆款”
“别人说《人类简史》好就买,说《百年孤独》经典就翻,可自己连‘人类文明发展’的兴趣都没有,连拉美历史背景都不了解,怎么可能读得懂?” 董宇辉说,那段时间他囤了很多“爆款书”,可大多读了几十页就搁置,“不是书不好,是跟自己没关系,读不进去,更用不上”。
错3:“读完就忘”,不思考、不践行
“以前读《论语》,只觉得‘吾日三省吾身’是句名言,读完就过去了,从没想过‘我该反省什么’‘怎么反省’。” 董宇辉说,直到后来遇到人际矛盾,才想起这句话,“要是当时读完就试着反省自己,也不会吃那么多亏”。很多人读书也是如此:只当“知识储备”,不结合生活思考,不试着用在日常,书里的道理永远是“别人的”,跟自己无关。
董宇辉的3个“有效读书法”,普通人一学就会,告别读了白读
从“无效读书”到“靠读书积累学识、改变谈吐”,董宇辉总结出3个落地方法,不用多复杂,照着做就能把书读透、用活。
1. 读书先“选对书”:别跟风,找“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书”
董宇辉后来读书,再也不盲目囤“爆款”,而是“带着问题找书”:想提升表达,就专注读《演讲与口才》《文心》;想缓解焦虑,就认真读《被讨厌的勇气》《当下的力量》;想了解历史,就从自己感兴趣的“汉朝史”入手,读《史记》选段。“书不在多,在‘有用’,能帮你解决问题的书,才值得花时间读。”
他分享过一个选书法:列“问题清单”,再找对应书籍。比如你有“职场沟通难”的问题,就找《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有“退休后空虚”的困扰,就找《老年心理学》《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像看病要‘对症下药’,读书也要‘对症选书’,这样才不会读了白读。”
落地小技巧:拿一张纸,写下“你当下最想解决的3个问题”(比如“怎么跟孩子好好沟通”“怎么缓解失眠”),然后在豆瓣、知乎搜“解决XX问题的书”,选评分高、评价里有“实操方法”的,先从一本读起。
2. 读书要“会思考”:别只“看文字”,要“问自己3个问题”
董宇辉读每本书时,都会带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读到关键处,就停下来问自己3个问题:
1. “这句话/这个观点,我认同吗?为什么?”
2. “我以前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当时我是怎么做的?”
3. “如果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我能怎么用这个观点解决问题?”
他读《平凡的世界》时,看到孙少平“在煤矿里坚持读书”,就问自己:“我认同‘再苦也要学习’吗?认同,因为学习能让人不迷茫。我以前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该坚持学习?是的,比如考研失利时,要是像他一样坚持,可能早就考上了。以后再遇到挫折,我要提醒自己‘别放弃学习’。” 这样一思考,书里的内容就跟自己的生活连在了一起,再也不会“读完就忘”。
落地小技巧:读纸质书时,在空白处写“思考笔记”;读电子书时,用批注功能记下来。哪怕每次只问一个问题、写一句话,也比“只看文字”有用。比如读《小狗钱钱》,就写“我认同‘养鹅存钱’吗?认同,以后我要每月存500块当‘鹅’”。
3. 读书要“去践行”:别让知识“躺”在书里,用一次比读十次管用
“读书的终极目的,不是‘记住多少内容’,而是‘改变多少行为’。” 董宇辉读《非暴力沟通》后,试着把“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用在跟家人沟通上:以前跟妈妈吵架说“你总不理解我”,后来改成“妈,最近我跟你说工作的事时,你总打断我(观察),我有点难过(感受),我希望能把话说完(需要),下次你能听我说完再提建议吗(请求)”,妈妈果然愿意听他说话了。
他说:“书里的道理,不用全部做到,哪怕只践行一个,也比读十本没用的书强。” 比如读《心流》,试着在“拼拼图”时专注投入,关掉手机、忽略时间,就能体会到“忘记烦恼的快乐”;读《刻意练习》,试着把“拆解目标”用在学做饭上,每天学一道菜的一个步骤(比如今天学切菜,明天学调酱),慢慢就能做好饭。
落地小技巧:读完一本书后,选一个“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方法”,用在生活里。比如读《早起的奇迹》,就试着“每天提前15分钟起床,喝杯温水”;读《断舍离》,就试着“扔掉家里1件没用的旧东西”。践行后,在笔记本上写“效果:今天早起没那么慌了”“扔了旧衣服,衣柜空了一块,很舒服”,慢慢就能看到读书的改变。
董宇辉:读书不是“装样子”,是“让自己变好”
董宇辉说:“我以前也觉得‘读书多很厉害’,后来才明白,真正厉害的不是‘读了多少本’,而是‘读的书让自己变好了多少’——表达更清楚了,心态更平和了,遇到问题能解决了,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告别无效读书,不用追求“快”和“多”,也不用跟风“读爆款”。从今天起,找一本“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书”,读的时候多思考“跟自己的关系”,读完后试着“践行一个小方法”。慢慢你会发现,读书不再是“任务”,而是“让自己变好的工具”,你读的每一页,都在悄悄改变你的人生。
你有没有过“读了某本书,生活真的变好了”的经历?或者你在“无效读书”时踩过什么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交流“把书读透、用活”的小技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