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48岁,最近总是半夜被尿意叫醒,起床两三趟,白天犯困。他先把锅甩给“肾虚”,把各类“补”的东西都试了个遍,钱花了,夜里仍旧得往卫生间走。门诊里,像他这样把夜尿当作“虚”的信号的人并不少见。按现代医学的叫法,夜尿并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种症状:在主要睡眠时段醒来排尿,每次排完还要继续睡,通常当次数达到两次以上且影响休息,才算值得处理——这个定义由国际控尿学会在2019年更新,更强调“睡眠期”这个前提,需要靠排尿日记来量化。
![]()
为什么半夜老得去厕所?多数人的根源,并不在“肾虚”,而常常落在两类明确的疾病上。第一类是“上游产得太多”——睡着后身体把尿做多了,其中一个常见原因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打鼾憋气时胸腔压力剧烈波动,心房被牵拉,促发心房利钠肽释放,肾脏随之排出更多钠和水,夜里尿自然就多;不少研究提示,一旦有效戴上持续气道正压(CPAP),夜尿次数会随之下降。对这种关联和机制的阐释,2022—2025年的综述与研究已反复提到,这是当前的主流认识。
第二类是“下游装不住、排不净”——中老年男性里最常见的就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道阻力增加。夜里膀胱一胀就醒,或者残余尿多、容量变小,几百毫升的尿分成几次排。泌尿外科学会2023年修订并发表于2024年的指南把夜尿列为男性下尿路症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先评估、再个体化用药或手术;泌尿外科学会2024版指南也明确,男性夜尿往往是多因素叠加,其中前列腺相关阻塞与膀胱功能改变常常并存,需要分型管理。
![]()
莫要凭无端猜测来判定自身所属类别,而应依据切实依据与理性分析,精准认清自己究竟归属于哪一范畴。最省事也最可靠的,是连做2–3天“尿量—时间—饮水”的小本记录。若察觉夜间尿量在全天尿量中所占比例出现异常偏高的情况,这往往是“夜间多尿”的一种提示。目前常用的判定是:≥65岁的人,夜间尿量占全天超过三分之一;
他白天也困、开会老打盹、家人说鼾声像电钻。我们更倾向先排查睡眠呼吸暂停:做一个夜间睡眠监测,如果确诊,规范使用CPAP往往既让睡眠更稳,也会让夜尿“顺带”好一些。这不是保证,只是基于近年的循证结论:治疗OSA可降低夜间尿量与排尿频次,受益幅度因人而异。
![]()
而对有排尿费劲、尿线细断续、总觉得排不干净的男性,思路就不同了。评估前列腺相关问题,一般会借助症状量表展开初步衡量,再辅以体检、残余尿测定。若有必要,还会运用影像检查或内镜技术,以便更精准地了解状况。药物上,α受体阻滞剂常作为首选,有适应证时叠加5α还原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或合并并发症时,才考虑微创或外科方案。做不做、怎么做,看症状困扰、风险与个人偏好,指南只是“路线图”,不作效果承诺。
也有人问:那我能不能只靠少喝水?晚饭后减少大量饮水、酒精与含咖啡因饮品,睡前抬高小腿、晚些时候再排一次尿,这些生活调整都值得一试;但若背后的病因没处理,就像拿拖把对付天花板漏水,只能权宜。记录仍然重要,因为它既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夜里做多了”(夜间多尿),还是“装得少/排不干净”(膀胱或出口问题),也能监测干预后有没有实质改善,这是近年多学科共识的基础操作。
![]()
还有两点容易忽略。其一,夜尿并非男性专属。女性也会因为睡眠呼吸暂停、晚间利尿剂使用、下肢水肿回流、过度活动膀胱等出现夜尿,思路同样是查因——只是没有前列腺那一环。其二,把夜尿等同“肾病”或“肾虚”都不准确:前者需要实验室和影像证据才能诊断,后者属于另一套医学体系的概念,不等于现代医学的肾功能问题。无论采用哪种医疗体系,避免夸大和过度承诺,是对健康最起码的负责。
夜里老起夜,最常见的祸根其实是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夜间做多了”,以及男性中的前列腺增生让“装不住/排不净”。先用小本记录把情况看清,再有针对性地找睡眠或泌尿专科解决,往往比一味“补肾”更省力也更靠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