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上午立冬大雪封门,下午立冬单衣过冬"。这句话说的是立冬具体时间点能决定整个冬天的冷暖。
今年11月7日就是立冬了,很多人心里都在琢磨:到底是上午立冬还是下午立冬?
这关系到咱们要不要提前囤厚衣服,关系到这个冬天能不能轻松点过。
那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农谚到底有没有道理?今年的立冬时间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冬天呢?
 ![]()
这句老话到底准不准?今年立冬时间揭秘
咱们先来说说今年立冬的准确时间。很多人以为立冬就是11月7日或者8日这一整天,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有个非常精确的交节时刻。
今年的立冬交节时间是11月7日中午12点03分48秒,这个时间点一过,冬天就算正式开始了。
你看,中午12点多,这妥妥的下午立冬。
 ![]()
按照那句农谚的说法,下午立冬意味着"单衣过冬",预示着今年冬天不会太冷,算是个暖冬。这可让不少怕冷的朋友松了口气。
这句农谚其实是老祖宗长期观察天气得出来的经验。
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农民们就靠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来判断天气变化。他们发现立冬的具体时间点确实和冬天的冷暖有一定关系。
上午立冬的话,冷空气来得早、来得猛,整个冬天都会比较寒冷,大雪可能封门,出行困难。
 ![]()
下午立冬呢,冷空气推进慢,冬天相对温和,穿着单薄点的衣服也能扛过去。
不过咱们也要理性看待。现在的气候变化比以前复杂多了,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光靠一个时间点来判断整个冬季的冷暖,确实有点不够准确。
但这不代表农谚就完全没用,它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大概的参考方向。今年既然是下午立冬,大概率不会特别冷,但防寒准备还是要做足的。
 ![]()
冬天的信号弹:立冬“三候”说的是啥
立冬一到,大自然就会发出一系列信号,告诉我们冬天真的来了。
古人把立冬之后的十五天分成“三候”,每五天一候,观察的都是非常具体的自然现象。
一候叫"水始冰"。立冬后的头五天,水面开始结冰了。
早上起来你可能会发现,路边水洼里、小河边上,都飘着薄薄的冰碴子。这是冬天发出的第一个信号,气温正式降到零度以下了。
你要是住在北方,这个现象特别明显,早晨出门踩在冰上咔嚓咔嚓响,那就是冬天在跟你打招呼呢。
 ![]()
二候是"地始冻"。到了第二个五天,不光水面结冰,地面也开始冻硬了。
土地失去了秋天的松软,变得硬邦邦的。这时候种地的人就知道,农活基本干不了了,该是猫冬的时候了。
以前北方农村,立冬一过,大家就开始窝在家里,喝茶聊天,准备过年的东西。
三候最有意思,叫"雉入大水为蜃"。这是古人的一种观察,说野鸡这些鸟类到了立冬后期就很少见了,像是都跑到水里变成大蛤蜊了。
 ![]()
当然这只是古人的想象,实际上是这些鸟躲起来过冬了,不容易看见而已。
这个说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也提醒人们动物都开始准备过冬,人类更得做好准备。
这“三候”连在一起,从水到地,从地到动物,整个世界都在进入冬季模式。你跟着这个节奏调整生活,身体也就跟上了季节的步伐,不容易生病。
 ![]()
老祖宗留下的美食智慧
说到立冬,不能不提吃的。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美食,立冬也不例外。立冬的传统食物不光好吃,背后还藏着老祖宗的养生智慧。
先说饺子。北方人立冬必吃饺子,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为啥非得吃饺子?一是因为"立冬"和"交子"的时间相合,饺子就是"交子"的谐音,寓意季节交替。
二是饺子皮和馅儿搭配起来,营养全面,有菜有肉有主食,能快速补充能量,增强身体抵抗力。
 ![]()
冬天一开始就把营养补足,后面才能扛得住寒冷。饺子的形状还像元宝,立冬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好彩头。
你看看,一个饺子能承载这么多文化内涵,怪不得中国人这么爱吃。
再说甘蔗。南方人立冬爱吃甘蔗,北方朋友可能觉得奇怪,大冬天吃甘蔗这么凉的东西?
其实啊,立冬时节天气虽然冷了,但空气开始变干燥,嗓子眼儿容易不舒服。甘蔗汁水多,清热润燥,正好能缓解这个问题。
嚼甘蔗还能清洁牙齿,保护口腔健康。甘蔗一节一节往上长,象征着节节高升,寓意也挺好。立冬啃根甘蔗,身体舒服,心情也愉快。
 ![]()
还有红豆糯米饭。糯米黏糊糊的,吃到肚子里暖和,特别适合冬天。红豆在传统文化里有祛病消灾的意思,冬天容易生病,吃点红豆讨个好彩头。
糯米又象征团圆幸福,立冬吃红豆糯米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这个冬天就有了温暖的底色。
这些食物看着简单,背后都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生活智慧。
老祖宗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我们,好好吃饭就是最好的养生。立冬这天,不管多忙,也得给自己做顿好吃的,犒劳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身体。
 ![]()
暖冬还是寒冬?今年到底该怎么准备
前面说了今年是下午立冬,按照农谚的说法应该是个暖冬。
但是咱们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毕竟天气这东西说不准。做好两手准备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暖冬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大。下午立冬意味着冷空气南下的时间晚,强度可能也弱一些。
整个冬天的平均气温会比往年偏高,大雪封门的情况不太会出现。这对于怕冷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不用裹得像粽子一样出门了。
 ![]()
但暖冬也有暖冬的问题,温度起伏可能会比较大,今天还穿短袖,明天就得套棉袄,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反而容易让人感冒。
那该怎么准备呢?衣服还是要备齐全。厚的棉衣、羽绒服不能少,薄的外套、毛衣也要有。
暖冬不等于不冷,只是没那么冷而已。温差大的时候,衣服穿脱方便才是王道。早晚凉,中午热,得学会根据温度调整穿衣。
吃的方面,立冬开始就要注重进补了。不是说非得吃大鱼大肉,关键是要营养均衡。多喝热汤,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摄入。
 ![]()
羊肉、牛肉这些温补的食物可以适当吃点,但别过量,暖冬进补太猛容易上火。多喝水也很重要,冬天干燥,身体需要充足的水分。
起居作息也要调整。冬天讲究"早卧晚起",不是让你睡懒觉,而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熬夜,早上也别起太早。
天冷的时候,多在被窝里待会儿,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身体会舒服很多。晚上早点睡,养足精神,抵抗力自然就上去了。
运动不能停。天冷了很多人就不爱动,窝在家里一动不动,这样反而容易生病。保持适量运动,出出汗,让身体保持活力。
 ![]()
不用非去健身房,在家做做操,出去散散步,都挺好。动起来了,血液循环好,整个人精神头儿足。
最关键的是心态要放松。不管是暖冬还是寒冬,都只是个季节而已。做好该做的准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冬天就没那么可怕。
老祖宗的智慧可以参考,但不能迷信。现在有天气预报,有暖气空调,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
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身体感受,这个冬天肯定能过得又暖和又健康。
 ![]()
《——【·结语·】——》
立冬这个节气,既是季节的转换点,也是生活方式的调整期。今年虽然是下午立冬,可能会相对暖和一些,但冬天该有的准备一样都不能少。
穿暖和点,吃营养点,睡充足点,动起来点,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好了,比什么都管用。
【信息来源】 1. 《中国天文年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 3. 《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养生理论依据 4.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年度报告》 5. 《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